科学保护野生菌资源

正值夏季,云南各地可食用野生菌大量上市,成为市民和游客餐桌上的珍馐。为科学保护利用野生菌资源,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近日发布《野生菌保护利用管理办法》,这是全国首个野生菌保护管理规范性文件。

与人工菌不同,野生菌是指非人工种植、分布在野外、靠自然条件生长的大型真菌子实体,其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云南凭借独特的气候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拥有约900种野生食用菌,占全国资源的90%。由于资源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野生食用菌价格近年来一路走高,上山捡菌也成为助力农民增收的手段。据统计,去年仅楚雄彝族自治州就采集野生菌5.45万吨,给农民带来人均2900多元的收入。但也要看到,不科学、过度采集等掠夺性采摘现象仍然存在,致使野生菌资源遭到破坏,影响产业长远健康发展。

保护好野生菌资源,要创新模式,构建责权利统一的野生菌经营制度。野生菌是自然的馈赠,长期以来,村民上山采菌,谁先采到就归谁,这种采摘方式易使野生菌资源造成极大破坏浪费。比如,有人上山挖松茸,会把短于5厘米的童茸与开伞的老茸“一窝采”,妨碍其繁殖。因此,可积极探索野生菌承包经营,明确保护和收益主体,激励村民规范采摘,在承包区域内主动实施保育促繁技术,促进野生菌种群恢复。

许多野生菌只生长在特定的森林环境,尚不能人工栽培。农业农村和林草部门在采菌季可以加强对农民的指导培训,推广规范的采集技术,如使用木棍、竹片轻轻挖出真菌子实体,避免用锄头等大型工具,减少对菌塘的破坏,采集后将原土壤和枯枝落叶恢复到采集前的自然状态,采取分时段、分地段轮流与采集和“采、养、繁”结合的措施等。规范合理的采集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保护野生菌的生长环境,做到在保护山林的同时积蓄野生菌资源。

此外,可以建立专业野生菌交易市场或平台,在方便百姓销售的同时也便于集中监管。市场管理方或行业组织可完善相应措施,实行分级收购,明确禁止销售、收购未成熟的野生菌(童菌)与菌帽过度展开等过熟的野生菌,从市场环节倒逼前端树立科学采集、源头保护的理念,稳定野生菌产量和品质,实现对野生菌资源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曹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