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幸福和悲伤过度真的会心碎

科学家研究发现,幸福和悲伤过度会引发「心碎症候群」。

科学家研究发现,幸福和悲伤过度会引发「心碎症候群」。相关文章发表在医学期刊《欧洲心脏杂志》(The European Heart Journal)。科学家首次在特定群体中发现一种由沈重情绪引发的疾病,突发心脏病的女性患者中有5%被诊断出Takotsubo症候群或「心碎症候群」。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引述《俄罗斯报》报导,Takotsubo症候群是一种急性心力衰竭症候群,通常由情绪或身体压力导致。Takotsubo症候群的临床表现类似于心脏病发作:患者会出现胸部剧痛、呼吸困难和心悸。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症候群在压力情境下发展而成,由强烈的负面情绪(亲人去世、失业、离别等)导致。此外,幸福的事情(结婚、来之不易的胜利、期待已久的孩子出世等)也会引发这一疾病。

但科学家对这种症候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了解。只能假设症候群由大脑对压力的反应引起,与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的水平升高有关。此外,还有冠状动脉痉挛和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可能。

「心碎症候群」为日本科学家Hikaru Sato于1990年首次提出,被命名为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在日语中指章鱼壶,是一种有圆形底座和窄颈的陶瓷壶。这种壶类似于突然受到takotsubo症候群影响的心肌:心肌的减弱导致左心室的尖端扩至球形。

科学家解释,「心碎症候群」常见于女性。90%的患者为58至75岁的女性,因为压力对停经后的身体状况影响尤其强烈。所幸大多数人恢复得很快,不会对心脏造成长期伤害。左心室的功能通常可在发作后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内恢复。

但在某些情况下,该症候群的发展可能对心脏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52%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导致急性心肌梗塞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