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真的会「伤心」!他儿时惨遭家暴...30岁就得高血压

▲创伤压力症候群患者,罹患血管疾病机率更高。(图/翻摄自pixabay)

记者谢承恩综合报导

个人一生中都可能因为各种创伤而有过「伤心」的经验,但是根据最新的精神医学研究显示,长期处在创伤状态下的人,未来比较容易罹患各种心血管疾病。

中国医药大学新竹附设医院哈佛大学台北慈济和三军总医院的研究团队,透过分析台湾健保资料库,发现「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患者将来得到高血脂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机率比一般人高出许多,说明伤心可能真的会「伤心」。

这份研究共有4765案例,其中包括953位经过精神科医师诊断具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患者,另外3812人为没有罹病的对照组,经过13年的追踪对照两组发现,有创伤压力症候群的患者和对照组相比之下罹患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高出4到6倍。研究结果3月刊登在哈佛麻州总医院「综合医院精神医学」国际期刊(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儿时因为处在家暴处境下,易感到焦虑紧张、血压飙高。(图/123RF)

中国医药大学新竹附设医院医师周伯翰指出,长期心理创伤会让大脑杏仁核(amygdala)过度活化,导致交感神经长期过度反应体内的血管发炎因子升高,因此长期下来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他曾会诊一名罹患心肌梗塞的50岁男子,不烟不酒,一点小事就紧张焦虑,30岁就被诊断有高血压,但治疗效果不佳,需合并多种药物控制治疗。

经过深谈后,才发现患者童年长期生活在家暴阴影下,父亲常常酗酒后动粗,患者须时常提高警觉避免突然被一阵毒打长大离家后也常对周遭环境没有安全感,精神常处于紧绷戒备状态经抗忧郁药物治疗后纾缓紧张情绪,血压也较稳定。

周伯翰说,抗忧郁的药物能够让情绪稳定,根据过去研究显示具有抗发炎效果,可能机转主要是透过有效抑制大脑杏仁核过度活化,进而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改善血管发炎与减少刺激骨髓分泌发炎因子,而达到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周伯翰建议民众遇到超出心理负荷的压力症状,要适时求助。

医师也呼吁,许多人遇到心理创伤时,常常觉得「靠自己」就会好,但是每个人能够承受的压力程度不同,当创伤压力的影响超过个人所能负荷时,往往会开始出现恐慌、焦虑不安甚至忧郁的情形,建议还是要适时就医, 否则长期下来「伤心」导致伤「心」,那就更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