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期不含糊其瓷 上海大量展出
工作人员在对分拣的碎瓷片进行拍照留档,方便后续修复。(新华社资料照片)
过去几百年间,一度没有人知道15世纪中期景德镇官窑瓷业的生产状况,这段像谜一样的中国瓷器历史,被称作「空白期」。然而,「空白期」瓷器并非平凡无奇,本月底上海博物馆将首次大量展出15世纪中期官窑、民窑代表器物,揭开「空白期」瓷器的神秘面纱。
从元代开始,中国瓷业中心转移到南方的景德镇和龙泉。到了明初,景德镇官窑瓷器更是独占鳌头。遗憾的是,过去明正统(1436~1449)、景泰(1450~1456)、天顺(1457~1464)三朝景德镇官窑瓷业的生产状况是一片空白,这段「空白期」一直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热点。
内忧外患影响制瓷业
1436年,宣德皇帝去世,长子朱祁镇继位,年号正统,但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了瓦剌俘虏。于谦等人为稳定朝纲,拥立正统皇帝的异母弟弟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第二年,瓦剌与明议和,正统皇帝回到北京,成为被软禁的太上皇。1457年,景泰皇帝因病无力掌控朝局,石亨等人帮助正统皇帝重新登上帝位,并改元天顺。
短短20多年间,明王朝历经宦官干政、边境战争、皇权斗争、宫廷政变等重重危机。政治上的不稳定和常年战争,加上自然灾害与农民起义造成民生凋敝,无疑对制瓷业造成影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此三朝的景德镇瓷器制作情况不甚明了,也不清楚哪些传世器物属于这一时期制作,主要原因是官瓷产品不书年款,使得明清文人士大夫和收藏界对此三朝产品浑然不知,几乎无人对之评议和鉴赏。后世陶瓷史家也感到很困惑。
近30年来,随着田野考古的进展和学界研究,尤其是2014年在景德镇御器厂取得考古突破,才发现这时期的官窑、民窑蓬勃发展、持续烧造,上承宣德、下启成化,不仅继往开来,更有着绚烂多姿的面貌。5月28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幕的「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将聚焦于「空白期」瓷器,有系统的还原这一段历史。
中欧瓷贸易推前5百年
此外,大陆「一带一路」考古陆续有新斩获。北京故宫博物院与英国杜伦大学考古研究所的团队花5年时间,整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阿尔梅里亚和巴伦西亚等地出土的十多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陶瓷器残片,发现「海上丝路」终点早在唐朝已延伸至西欧,而非仅止于印度洋,也把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向前推进500年。
参与研究的英方专家、杜伦大学考古系德里克·康耐特博士表示,从9世纪开始,在近东地区一些重要港口都发现唐代中国外销瓷。就这些陶瓷器的制作工艺而言,早期中国外销瓷的质量要远远高于当地生产的陶器。从这以后中国外销瓷器在西印度洋的贸易越来越繁荣,尤其元代以龙泉窑青瓷为代表,中国陶瓷贸易量有着迅猛的增长。
小灵通 空白期瓷器
泛指明代正统、景泰、天顺(1436年~1464年),又称黑暗期。在景德镇瓷器历史中,这三朝时期没有发现任何带官窑年款的瓷器存世,所见瓷器都是民窑所产,因而称作「空白期」。其实,这三朝都有官窑出品,但当时皇室内部因帝位屡起冲突,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不便书写年款。三朝出土、传世物及相关史料有限,空白期瓷器特色大致上云气纹颇重,主题花纹往往用云气纹罩住,青花较灰暗。(王晓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