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袭紫禁城:民国初年的张勋复辟闹剧

北京的紫禁城建于1420年,一贯被视作中国的绝对权力中心。经历约五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见证过众多帝皇将相的兴衰败亡。

直至1917年,这座古朴的宫殿被轰炸声打破宁静!

1916年6月6日,自封中华帝国皇帝的袁世凯在忧惧中暴毙。他的突然去世,预示着中国将正式步入军阀混战的时代。各路来源不同的豪杰们忙于互相攻伐,整个社会更是陷入一片混乱。

反倒是依然有前清皇室居住的紫禁城,因不受外界关注而格外安逸,险些悄悄度过这段黑暗日子。

正所谓树欲静风不止。尽管清帝早已宣布退位,但不少前遗老军阀仍然对其保持相当忠诚。其中就以长江巡阅史张勋最为典型。不仅坚决剪掉自己的辫子,连投靠过来的部下都必须效仿。因而在朝野内外获得“辫帅”诨名,整支部队都称戏称为“辫子军”。

此时,段祺瑞和黎元洪正忙于争权夺利,给北京城留下一个巨大真空。1917年6月,张勋便率领5000辫子军北上,强行解散了黎元洪的国会。继而在7月1日再搞猛料,派兵簇拥着废帝溥仪去紫禁城宣布复辟,甚至还招来曾经的维新派大佬康有为自己站台。

随着复辟消息不胫而走,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当时仅在北京本地,就有14家报社停刊以示抗议。远在南方的各省,也有召开万人会议声讨张勋开倒车。孙中山更是在上海发讨逆檄文,准备亲自前去武力镇压。

唯有暂避天津的段祺瑞是乐见其成。由于张勋入城后解散国会、驱逐黎元洪,等于是帮他消除了一个强大政敌。若是再能趁乱补刀,无疑会给再度执政添加重要砝码。故而打起“维护共和”、“反对复辟”的旗号。紧接着在马厂发布“讨逆檄文”,自任讨逆总司令,力争要在其他军阀抵达前控制北京。

当年7月7日,段祺瑞的讨逆军兵分两路直指北京。由于具有绝对的实力优势,所以自开打起就呈现出碾压之势。但包括溥仪、张勋在内的复辟派却认不清形势,始终不肯将从天而降的虚衔抛弃,从而惹来伤害性不强、侮辱性极大的空袭事件。

到了11日,死守丰台的辫子兵们突然被吓得魂飞魄散。他们惊恐的发现,自己头上竟冒出三只发出巨大轰鸣声的“铁鸟”。其实是段祺瑞下令起飞的3架法式高德隆教练机。他们从京郊南苑的机场出发,不一会就抵达目标区域。

辫子兵哪里见过此等阵仗,纷纷作鸟兽散。于是,3架高德隆飞机便转向达南河畔的辫帅张勋府,向毫无防备的目标投下了一枚炸弹。接着更是掠过紫禁城上空,将更多炸弹投掷下去。

在此期间,有3炸弹直接命中紫禁城。其中第1发落在隆宗门,炸伤一个正在抬轿的轿夫。第2发落在御花园池子旁,将皇家园林的一角摧毁。第3发落到隆福门的瓦檐上却没有爆炸,还是把附近的太监们都吓得屁滚尿流。最后,3架高德隆飞机扬长而去,只留下惊愕的溥仪等人在原地凌乱。

即便以当时标准衡量,高德隆都只能算是一种相当简陋的武器。因为只被设计于训练新手飞行员,所以并没有投弹装置,只能丢掷小型手榴弹。

1913年,民国在北京开办航校,由大总统曹锟出面订购12架。除日常教学任务外,还参加过压华北农民起义的军事行动。但因为经费匮乏,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很快就只剩下4架还能勉强飞行。

然而,正是这3架临近报废的小飞机,在北京取得类似于后来原子弹炸广岛、长崎的惊人效果。当炸弹落下时,溥仪正在书房念书,被门外突然传来的爆炸声和尖叫声吓得浑身发颤。先是在混乱中被一群太监塞回养心殿,随后索性躲进卧室里惶惶不可终日。

不久,紫禁城的护军赶紧喝令女眷和无关人等躲回自己房间。同时把廊上的挡雨的竹帘放了下来,成为中国历史的第一次防控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向来强硬的张勋也害怕空袭。他在当晚就躲进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任由手下的辫子军向段祺瑞缴械投降。至于困守紫禁城的皇室,则是靠打电话向外界宣布“投降”。

7月12日,溥仪的情绪已恢复稳定,在紫禁城内宣读起人生中的第二封退位诏书。至此,这场持续不到半个月的复辟闹剧便宣告终结。毕竟,野心再大也很难超脱于固有认知。以至于在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新科技面前,都会失态到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