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全国劳模|张海波:不负重任 中国铁路的“开路先锋”
“放飞中华复兴梦,中国中铁永远是开路先锋……”这首中国中铁司歌,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中铁几代人艰苦卓绝的事业历程,也在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海波的40年奋斗经历中得到了完整地展现。
40年来,张海波先后主持了南昆、沪昆客专等26项国家重点铁路隧道、成渝高速等4项重点公路隧道和成都地铁、昆明地铁等31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高质量主持完成了包括《高黎贡山高地温深埋特长隧道修建关键技术研究》等6项科研项目。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他已成为中国铁路隧道专家和西南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引领者,其主持的项目曾获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其个人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地铁50年致敬人物、四川工匠等荣誉称号。
10月8日,国庆大假结束后上班第一天,记者再次见到这位老朋友时,张海波虽已达到退休年龄,但他仍在忙碌着,为正在建设的成都至德阳市域(郊)铁路S11线“把脉”。
为了建设好这条市域铁路,张海波费尽心血,在早期的勘察设计和建设工程中,他带领团队,修改过上百遍设计方案,与专家组商讨,与施工单位沟通,时时优化方案,最终赢得多方点赞。“说实话,张劳模功不可没。”同事们如此评价说。
1962年4月,张海波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他就知道詹天佑的故事,立志要成长为像他一样的人,为中国铁路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报考大学时,张海波毅然报考了西南交通大学隧道与地下铁道专业,经过4年学习,他进入中铁二院工作。1986年春,他获得了去日本留学进修的机会。那一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受到了研修公司的关注和挽留。但他学成后,毅然回到祖国,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攻克西南铁路技术难关。
在渝怀线圆梁山隧道设计中,他针对极高的环保要求、隧道高水压、富水区的特点,分别采取了分段确定地下水堵排方案;实施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根据预报情况采取超前帷幕注浆、周边注浆等多种注浆堵水措施及全封闭水压衬砌。圆梁山隧道开创了“以堵为主”铁路隧道建设的先河,成为山区铁路隧道典型案例,为后续山区铁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重庆轻轨的技术攻关中,面对全新的、国内尚属空白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他带领总体组边学边干、开拓创新,编制了高质量的设计文件,保证了一次调试成功和按计划正式运营,为我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的安全顺利建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填补了我国跨座式单轨技术空白。其穿楼而过的李子坝站,成为网友频频亮相的“网红站”。
在成都地铁项目中,首次在全国成功地实现了浅埋明挖自然通风区间隧道的设计理念,实现了天府广场大型换乘枢纽与物业开发的结合,实现了成灌铁路与地铁2号线犀浦站的平行同台同向换乘,开创了在富水富含大粒径砂卵石土层、膨胀土层以及非煤系高瓦斯地层中采用盾构工法的先河。近年来,他主持设计并成功开通运营的成都地铁18号线(新机场快线)和9号线(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是成都地铁中功能最复杂、协调难度最大、技术最复杂的项目之一。继18号线开通运营之后,他主持设计并顺利开通运营的成都地铁19号线和资阳线,填补了城轨160km/h最高速度、双机场直达和跨市域轨道交通的技术空白。
“目前,一个个中标的项目,一条条安全建设的城市脉搏,是我奉献给中铁二院最好的礼物。”张海波对未来充满信心地说,他还想带一带年轻人,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分享给他们,培养一批地铁、轻轨设计新人。
(四川工人日报记者 向晓文)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