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乐 心有所归(艺海观澜)

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重视老年人的文化需求,生产创作出更多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成为文艺创作的新课题

自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比重持续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老年人过上有品质的晚年生活,不仅要在养老体系等方面统筹规划,也要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对当下文艺创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近年来,一些文艺工作者已经关注到“银发群体”,创作出一批反映老年群体和老年生活的精品佳作电视剧《嘿,老头!》《老闺蜜》从老年生活的细微处入手,娓娓道来,令人感动;近期上演的舞剧《Ta还在我身旁》,起用零舞蹈基础、零舞台演出经验的非职业演员,白描式呈现老年人晚年的生活状态情感变化,表达陪伴关怀温情主题;一些社区基层文艺院团组织年轻编导编创新式广场舞,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人步入老年,不仅生理发生变化,生活状态和社会关系也被重新塑造,需要进行心理和情绪的调适,以积极面貌更好地融入社会。许多反映老年群体和老年生活的文艺作品,积极倡导全社会理性、善意地认识老龄化过程,理解老年群体并积极给予接纳和关怀。

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与庞大的老年群体规模和快速增长的趋势相比,能够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文艺作品还远远不够。首先表现为让当下老年人爱看、愿意看的文艺作品数量还不够多,如电视频道上老年人可心的节目还不够多。其次,老年题材或涉及老年群体的作品质量有待提升。对老年人及其生活的表现还存在浅表化、脸谱化的问题,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够,没有充分挖掘老年群体背后的生活、心理与情感现实。当前,互联网对文艺创作深度介入,互联网自带“年轻基因”,以青年人为主要目标受众,所以更关注中青年为主体网民群体的审美诉求;再加上老年人对一些文艺作品的传播方式并不熟悉,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老年群体与文艺的距离。

因此,重视老年人的文化需求,生产创作出更多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已成为文艺创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创作者们要充分发掘老年题材,塑造精彩的老年群体文艺形象,激发老年人的情感共鸣,只有从历史的视角观察社会变迁、观照老年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才能艺术地表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传统养老思想,以及“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民间智慧。老年人更愿意在重温经典中回忆过往,品味人生电影院电视台剧院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可以主动调研老年人的文艺需求,通过举办“老年艺术周”、增加“老片”“佳作”“经典”播映平台、增加文化场所利用率等方式,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要释放老年人的创作热情,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文艺创作当中。步入老年,本来就是人生中的一份礼物。丰富的人生经验、独特的时代经历为年长者带来了通达观念和处世智慧。这些无不蕴藏着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时光流逝积淀而成的美感,“人生包浆”具有的特殊光泽,依然令人动容。近来不断刷屏的“银发网红”现象便是明证。观察网友和“银发网红”们的隔屏对话,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在“用户生产内容”、受众与主体渐趋融合的趋势下,老年人借助网络平台,有更多文化创造的可能,可以更好地施展才华。当老年人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内容生产的平台,能够更便捷地使用互联网技术,用多种方式讲述人生故事,相信也会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