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一边骂人一边要捐款?本人回应3个表情……
近日
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大量
“雷军AI配音”的恶搞视频
这些视频内容锐评了
堵车、假期等热门话题
不仅言辞犀利
甚至还有一些不文明用语穿插期间
引发广泛关注
“雷军AI配音”的网络截图。(中国经济网)
除了吐槽外
视频里的“雷军”
还称要投资某某大学
截至目前
平台上相关话题浏览量过亿
“雷军AI配音”的恶搞视频截图。(凤凰网科技)
在雷军的微博评论区中
不断有网友留言询问此事
10月7日晚
针对网友“为何骂人”的询问
雷军回复了三个愤怒表情↓
用AI生成他人声音侵权吗?
对此,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主任连大有律师表示,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知名人士,未经其本人同意,擅自使用其肖像和声音进行编辑合成,甚至发布具有辱骂和诽谤性质的内容,明显侵犯了其相关民事权利,如肖像权、名誉权等。
《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对此均有规定;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公布并于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还专门对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人工智能的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
连大有律师称,雷军可以依据《民法典》规定,要求恶搞者承担包括停止侵权、公开道歉、恢复名誉和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如恶搞者的恶搞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的,也会面临行政处罚如行政罚款或(和)行政拘留。再者 ,如果这些恶搞内容传播谣言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则可能触犯刑法。
青年时评
“AI雷军”让人细思极恐
我们需要一个紧箍咒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AI不是一个新话题。 刚刚过去的长假,很多人因为“雷军”成了受害者,原本温文尔雅的雷总风格突变,在各个短视频平台用犀利言辞怼天怼地,不满堵车、不满调休,游戏输了甚至直接破口大骂。 当然,大批量涌现的“雷军”,其实是AI配音——据说雷军本人,上网也被“AI雷军”骂了。
这真是让人细思极恐。我们曾说“无图无真相”,后来PS技术越来越高超了之后,我们又追加一条,有视频才有真相。然而,当下的现实是,有图有视频有声音,真相还是不一定。网友们原本可以凭借一段文字、一张图片、一段视频,积极加入舆论场,参与公共事务,但现在AI技术的进步,让舆论热点经常伴随着“惊天大逆转”。只要你喂给AI足够详细的资料、足够精准的指令,它就能生成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所谓“真相”。在网络上,“AI雷军”已经在教大家“雷军AI配音的详细制作教程”了。AI的诈骗犯罪,也应运而生,并有了抬头的趋势。《2024人工智能安全报告》显示,2023年基于AI的深度伪造欺诈增长了3000%。
但也就是在这两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投身于“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这三位科学家都在利用AI的深度学习研究蛋白质。此前不久,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也被授予了两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诺贝尔奖的鼓励,几乎已经预示着,AI的发展未来将会继续狂飙突进。
对此,有人悲观,有人恐惧,真相如此容易被混淆,认知成本到底会高到哪里?是否我们的未来,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如临深渊?确实,当这个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边界变得模糊,社会运行的风险突然就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更何况,自媒体的时代,一个客观存在的隐性现实是:粉丝数经常取代了权威性,成为判断真相的重要标准之一,名人、大V们一旦主动参与或被动卷入“AI骗局”,在缺乏甄别能力和甄别机制时,人类社会会被带向何处?
《西游记》里出现过相似情景。孙猴子正常的72变,总会留下一个“后门”——他的尾巴,总能被真正的高手轻易认出来。但当他和六耳猕猴真假难辨时,各路神仙也都只能面面相觑、束手无策。
这事儿闹出的动静很大,最终一个紧箍咒解决了大问题。我们不是预言家,无法预知AI的未来。但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在AI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关方面已经在“生成紧箍咒”:在上游,我国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内容生产者权责分明;在下游,各大短视频平台也加大了治理力度,提升了科技甄别能力,像某些平台的AI内容,都会有“疑似为AI创作,请注意甄别”的明显提示。
发展和规范历来是相互制约又相互成就的两大法宝。既然人类科技的发展是一种必然,那我们也要相信人类的智慧,小到自身的应对防范能力,大到全球的社会治理手段,我们必将“进化”出一个应对的“紧箍咒”,让AI在合理的渠道造福人类。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网、凤凰网科技、@雷军、网友评论等
青年时评: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责任编辑:赫兹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
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