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丁12|综艺研发,究竟在研发什么?
「冷不丁」第12篇,这次我们回到综艺制作时,在早期阶段的重要工作——综艺研发。
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综艺研发,究竟在研发什么?国内和韩国、欧美的综艺研发有什么区别?
通常来讲,综艺研发主要是针对节目内容的,是制作团队如何从零开始,并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节目方案的过程。但实际上,现在的研发会包括很多内容,制作团队不仅要思考内容本身,还要考虑商业、互动、传播策略等方面的事情,会更像一个系统工程,有时候甚至需要根据这些事情去反推内容。
而在这里,冷眼先只想聚焦单纯的内容,试着谈一谈这些年坚持行业观察后,对综艺研发的一些感受。因为内容是基础,只有内容成立了,其它相关的事情才有可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应该说,国内不同的团队在研发不同赛道的内容时,方法和习惯可能都会不太一样。但是冷眼接触下来,发现绝大多数的国内团队在研发时都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出发点本末倒置
其实说起来,这个竟然会成为一个问题,多少有些荒唐。
所谓出发点,就是你最原始的那个研发动力是什么。按理说,我们研发一档综艺节目,那肯定是从内容本身出发才对,一定是有趣的内容在激发着创作者。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内容研发,都是在目标倒推或需求倒推。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制作团队说,我们要做一档平台S或S+级别的xx节目,也就是说整个研发其实都是在思考如何能把节目的体量做大,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内容具体的设计上。
而吊诡的是,能不能做到这个体量,平台和制作团队在内容上是没有一个绝对能够共识的标准的。
那什么可量化呢?艺人。头部艺人、港台头部艺人、亚洲头部艺人,甚至是欧美的头部艺人。
所以大家就玩命的在艺人选择上制定标准,至于内容究竟会怎么做,只要能过审,也就没人会在细节上较劲。更要命的是,行业里也逐渐出现了不少只追求艺人盘面,对内容完全撒手的畸形团队。
所以当我们在出发点上就有问题时,又怎么能奢望制作团队们能静下心来研发出好内容呢。
研发过于理性
这个问题跟第一个出发点密切相关。因为这样的环境,使得创作者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所谓的方法,沉淀一些可被量化的指标,用逻辑性的思考去研发一个也许能够给观众带去快乐的综艺节目。很难想象一群综艺人在开会时,抓手、逻辑和闭环等词会如此高频。
荒谬吗?当然。
可是有办法吗?短时间内不会有。
冷眼一直认为综艺的研发一定是感性的,之后的录制执行可以是理性的。但是国内目前的情况往往是反过来的,研发时无比理性,执行时感性中透着各种凑合与妥协。这样的内容自己都会感到麻木,又怎么期望能让观众感到快乐呢。
但是在韩国,很多PD和编剧在策划一个新节目时,那种头脑风暴的氛围是非常典型的综艺研发该有的场景。不敢说每一个都很成功,但至少在研发阶段,团队从上到下都对这个内容充满了信心,那种单纯的因为内容而带来的快乐,是很容易上头的。
冷眼曾问过很多韩国的PD和编剧关于研发的问题,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们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内容?答案总是出奇的一致,因为我和我的团队觉得这个设计很有趣,一想到如果能把它拍出来就会开心的笑出来,所以就决定制作成节目了。
羡慕吗?当然。
可是有办法吗?短时间内不会有。
生意大于内容
前面说了出发点和感性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会落到综艺的招商上面来。过于单一的商业模式,使得这个行业实际上非常脆弱。
所以每一个愿意跟综艺合作的客户都是天使般的存在。即便他们有诸多的要求,即便播得不好还会撤单,到了明年,制作团队依然会拿着方案屁颠屁颠的再去给客户提案。
当生意大于内容的时候,分配给内容的精力一定就会变少。于是在研发时,与其说我们是在研发内容,不如说我们就是在算账,不停地算账。在这个内容成立之前,它首先是一门生意。不是说算账不对,而是应该回归内容的基本规律,不然后面一系列的动作都会变形,且会对行业造成不可逆的影像。
所以当我们在研发阶段的时候就有这么多问题,最终出来的节目的成功率一定不会高。另外,这样的现状,几乎不可能再出现爆款了,即便有,一年顶多一只黑天鹅。
那综艺研发在欧美是怎样的呢?当然每个国家都会因为自己的文化差异,有一些方法上的不同。但是冷眼接触了一些欧美的公司之后,其实会发现,欧美的综艺制作者还是有一些通用流程在的,总结之后见下图:
不难发现他们也有理性的一面,但是创意的起点总是源自一个有趣的点子,而且之后的一连串步骤也分别有自己的方法与要求,这里冷眼就不展开说了。
最后只想说,当下的国内综艺行业非常艰难,希望各位还能坚守住。虽然难,但也要像一个成年人那样,找到综艺带给自己的乐趣和价值感,并与之好好相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