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文化幣漏洞多 無助藝文反添亂

新冠疫情重创艺文产业,为振兴产业,文化部四年,狂洒六十亿元,先后推出「艺FUN券」,疫后转型为「文化成年礼金」,今年更常态化,并扩大年龄层,从十六岁到廿二岁高中生、大专青年皆具领用资格,然而无论是艺FUN券、文化成年礼金,屡屡传出滥用、乱用、收购、转卖等乱象,至于是否真的扶植到艺文产业,就连业者自己都说不准,艺FUN券犹如放水流,文化币成了大撒币,而青年一生花完七次文化币,恐也就没了后续。

文化部参考欧洲经验,去年推出文化成年礼金政策,声称盼借此开启年轻人的文化体验,培养长期的艺文消费习惯。据去年统计,使用文化币消费抵用之冠是书店及出版业,约二点六亿元,占整体的百分之四十八点三,表演艺术及文化体验约八千九百万元,占整体百分之十六点三居次,第三名为电影院的六千一百万元,占百分之十一点一。

只是如今从各种文化币的消费乱象看来,在书店消费的,恐怕不一定是书,也许是拍立得、香氛蜡烛,又或是教科书、参考书,网路上更充斥不少炫耀「攻略文」,教大家怎么样用文化币买非文化类商品,对比文化币初衷,实在讽刺。

实际上,早在文化部于二○二○年推出艺FUN券时,民众利用艺FUN券购买非艺文类商品情事就时有所闻,至今五年过去,滥用、乱用情况依旧存在,显然文化部对于防弊未做任何改进。

也有年轻人拿到文化币,就开心分享,拿去买价格相隔昂贵的演唱会票券,换句话说,文化币虽实质补贴了年青人荷包,但真能进一步拓展文化体验机会吗?

资本是艺文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养分,但壮大文化内涵、培养民众文化素养,不只单靠撒钱。文化成年礼金两年来豪撒卅亿,不单撒出文化币乱象,更凸显了当前社会的弊病,政府似乎认为,无论是布建社会福利、促进劳动就业,抑或扎根艺术文化,只要砸钱,就能解决根本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