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碳交易漏洞多 无助减排

台湾碳权交易所。(本报资料照片)

国际碳权抵换市场去年出现10年来首度下滑,台湾碳权交易所主管表示,这是信心问题!主要是过去碳权的产生、核发、方法学太过宽松、认证浮滥致现在出现许多争议。环境部官员表示,目前规画碳权交易,环评强制要求抵换的事业单位,不能去碳交所买国外碳权来抵换,只能在增量抵换平台或在碳交所上购买国内碳权抵换。

台湾碳权交易所8月7日在高雄挂牌上路,但由于相关子法尚未公告,因此目前仍无法购买到「碳权」,环境部本月底会预告碳交易子法,为明年碳权交易取得相关法源,以利台湾碳权交易所明年上线。

台湾碳权交易所表示,国内企业目前是可以从其他国家交易所购买碳权,但台湾碳权交易所运作上,会配合环境部法规订定,原则上国外碳权先于今年底前上架交易,国内碳权启动交易则落在明年。只是目前国际上却传出市场对碳权交易前景不如预期。

目前我国碳权交易大致可分为「增量抵换平台」及「碳权交易所」,前者为大型环评开发案时,要求开发单位抵减未来的碳排量,后者则为自愿性减量市场,事业单位可以购买用以自主宣告「碳中和」或扣抵碳费等。环境部已公告自愿减量机制,鼓励事业及各级政府提出自愿减量专案并且执行后,可以取得「减量额度」,也就是外界俗称「碳权」,供事业扣抵碳费或交易提供给有需要者抵换。

环境权保障基金会专职律师吕冠辉说,碳交易如果要有效,应该搭配总量管制,但台湾缺乏总量管制,甚至在碳费征收上还给予优惠费率,漏洞越来越多。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专案主任徐祥诚则表示,若纳入国外碳权的作法没有办法实质减少台湾的整体碳排,也没办法让企业开始规画减碳路径。

环境部气候变迁署组长苏意筠表示,目前规画如果是环评强制要求抵换的事业单位,不能去碳交所买国外碳权来抵换,只能在增量抵换平台或在碳交所上购买国内碳权抵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