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碳交易之父 减碳应国际合作 同行致远

台北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坚明接受专访,畅谈企业进行碳权交易相关事宜。图/颜谦隆

阅读更多面对面人物请扫QR Code

李坚明 小档案

有「台湾碳交易之父」之称的台北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坚明接受本报专访表示,减碳要同行致远、国际合作,政府应尽速松绑法规,鼓励企业全球布局,开发高品质国际碳权,并提高国际碳权抵减国内碳费比例上限至20%上下,鼓励企业成为国际碳权供给者、而非需求者。

他并说,去年底联合国COP28大会得到的启示有二,对企业最好的诉求「减碳就是接订单」,且金融力量在减碳可发挥很大的作为。他呼吁政府提高2030年中期目标的减碳力道,在净零作为政府扮演企业真正的「助力」。

「减碳就是接订单」

2023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COP28)甫在杜拜落幕,连续20多年出席联合国大会的李坚明指出,今年期中盘点全球减碳成绩并不理想,这次从COP大会得到的启示是:「净零减碳雄心要出来,要加速扩大规模。」亦即2030年须达成一定程度减排,否则2050年净零没有意义。

他指出,我国减碳2030中期目标(NDCs)是24%,而国际至少是43%,如果低于43%,恐怕是没有解决问题的目标。

减碳还有一段长路要走,他说,企业若是嗅到商机,雄心比谁都大,这次COP28启示之一,对企业最好的诉求是「减碳就是接订单」,是商机、机会。

运用金融净零转型

第二个诉求是金融。从COP28得到的启示是,金融力量会有很大作为,银行逐步净零转型,在投融资上会和客户「议合」减碳策略目标,企业减碳就是银行「范畴三」的减排,企业若无减碳计划未来可能借不到钱。

李坚明并观察到,须打破「自己的碳自己减」迷思,并非在国内减碳,要对国际贡献更大。他强调,全球谈减碳不能遗漏任一个国家,更不能独善其身、无法独力完成,要有同行致远、国际合作的精神。

例如开放企业去非洲减碳,取得国际碳权,成本可能仅台湾的十分之一,他表示,政府要用「全球」思维,鼓励台积电、台塑等企业到国际布局,找出减碳空间,协助落后国家减排,这是台湾在减碳议题能发挥的国际影响力。

减碳难独善其身

「联合国巴黎协定第6条,希望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减碳成果扩大。」像苹果、微软去国际认养土地,涵养森林,取得碳汇达碳中和外,还有机会再去卖碳权。

李坚明呼吁政府,尽快启动《气候变迁法》27条,环境部虽已公布碳费收费办法,认定国外碳权可抵减国内碳费上限5%,但他认为比例太低。他说,政府应公告更多高品质的国际碳权种类,让企业有所依循,且依台湾制造大国的国情订定抵减比例。

未来台湾制造业还会大幅成长,从减碳角度,他说,应鼓励企业在国内外寻找多元高品质碳权,甚至去国外开发,比例愈高就有更大量能抵减,不论比例高或低,政府都可控制碳权品质,他建议可参考瑞士订在20%上下。

而碳费究竟课多少才合理?李坚明认为,若只征收3、500元碳费,或「喊价」式结果,减碳效果不大,环境部应先说明碳费要用在哪些用途,可产生多少减碳效果,再反推要课多少碳费。碳费若课太低,会带来「企业成本增加、并未真正减碳、碳费成本转嫁造成绿色通膨」等三大不利影响。

此外,李坚明也建议松绑气变法24条增量抵减规定,不只开放国内碳权,也应松绑国际碳权可抵减。他说,透过专案抵换留下的碳权,企业要自己使用,不会拿出来卖。像台积电、台电不断开发,环评要求须增量抵减,台积电若做不到环评承诺,对其声誉有很大伤害。如开放国际碳权增量抵换,企业会去找管道,碳权交易所也会引进更多国际碳权商品。

仿效日本推循环经济

至于减碳的国际合作,可效仿日本。李坚明进一步说,日本环境部自2013年起,以双边协商和各国进行减碳国际合作,帮他国改善电网、推动循环经济、节能减碳,并将日本好公司的减碳技术输出。环境部筹措基金推动这项国际合作,获得的碳权分配给厂商、当地政府及日本政府,透过此模式,日本规划2030年可拿回1亿吨碳权,以当年度日本减碳46%而言,将有很大贡献。

他认为,政府在净零作为上要成为真正的「助力」。台积电是护国神山,在先进制程不断扩厂下,即使收购国内全部绿电很难减碳,国内也难取得高品质碳权,开放企业去国际取得碳权,就是帮企业「解困」。同时,经济部应尽速盘点增修以净零为目标的法规,提出宽松有弹性作法,才能帮助企业走向净零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