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币之乱 专家批发红包难防弊
文化部首次常态化发放16至22岁、每人1200点文化成年礼金,20日开放领用;更邀请首次加入领用的16、17岁同学们,体验文化币使用方式及优惠。(本报资料照片)
文化成年礼1月20日发放,随即爆出兑现、转售等问题,更有青少年滥用买美妆品,做美甲。虽然文化部表示,一旦接获检举或发现商家违规及个人收购情形,便祭出停权并停拨款项,并视情节移送法办,但文化界人士表示,与其讨论文化币如何防堵违规滥用,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青少年真正亲近艺文生活。
针对文化币滥用,文化部长史哲表示,成年礼金制度去年首次实施至今,即创下逾8成领用率,近7亿元的消费额。
对于近日部分不遵守规则的店家、个人,他表示,面对艺文产业多重样貌,文化部一直期盼尽力全面性照顾各艺文产业,但此多元样态,不应变成扭曲美意的缝隙。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教文体育组召集人陈学圣指出,文化币类似虚拟货币,强调的就是流通让人更方便好用,对年轻人来说等于是发红包的意思,并不能有效引导青少年参与艺文活动,因此尽管有限定使用范围,但很难避免被拿去做变相使用,「这是政策规画时应设想到的」。
有业者认为,变相使用的部分原因与文化币「鼓励实体场域消费」相关,学生族群拥有自己汽机车作为交通工具并不多,加上各地公共运输和台湾交通状况,高中、大学生能自主移动到文化消费场域,在双北都会区之外相对困难。
中华民国出版公会全联会理事长吴政鸿指出,一个新的政策实施一定会有调整期并需要滚动式修正,站在出版业的角度,会希望若引导购书,文化部可推出只能买有ISBN出版品的图书,以类似做法规范聚焦艺文商品及活动。
文化部26日则表示,为强化防弊,在防止店家违规滥用、文化币转售或兑现等措施上,除了持续进行网路巡检外,文化部也将不断进化,并祭出5大措施;经统计,目前已有26家疑有违规情形店家,已先行停权并停拨款项;另有540件email持有多组帐号疑有收购情形,也已经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