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荣钦/红包之乱没说出的债务真相

▲每年报税季,部分民众赴国税局现场报税。(资料照/记者谢婷婷摄)

沈荣钦加拿大约克大学副教授。

由于过去两年经济成长、税收超越预期,总统英文于元旦公告时表示将以此补助经济弱势者,不料此后的发展出人意表,误解与不满如雪球越滚越大:

第一,税收自2014年至2017年已连续4年超征达5204亿元,2018年预估也会超征约600亿元。超征税收之「超征」仅仅代表政府实际税收超过编列预算时所预估的税收,但被误解超征代表自民众多收了所得税,这些人认为,应该退回给纳税人而非补助弱势。

第二,过去两年政府累积岁计賸余来自税收、国营事业与政府投资、政府结余,税收贡献主要来自营利事业所得税、营业税与个人所得税。尤以营业事业所得税与遗产赠与税为超征最大宗,却被网红刻意扭曲为来自个人所得税,以此批评政府慷一般人薪资所得之慨。

第三,台北市长柯文哲结合名嘴、网红,共同扭曲台湾政府负债累累,如何能有累积剩余?即使有剩余,也应该优先偿还债务

事实上超征税收仍受预算法等法律约束,本就必须优先偿债,本次所欲用以补助的款项,已经是扣除「法定债务还本」的剩余款项;相较马英九任内的大幅举债,政府的长期债务在蔡英文任内已经微幅降低。

更重要的是,过去台湾政府由于国际地位不稳,举外债一向小心翼翼,以免发生金融风暴,加上政府早年避免赤字预算,台湾债务占GDP比重极低,实为全球政府财政纪律的典范,但是在媒体、名嘴、网红与柯文哲等人的共同夸大下,令许多民众对于台湾的财政状况有很深的误解。

第四,最新的战场则是对这笔钱的用途各言尔志、莫衷一是。

军公教主张补回被砍掉的年金;经济弱势者希望总统能够保有初衷、补助低收入户;也有民众认为经济弱势非真正弱势,逃漏税而不缴税者所在多有,因此希望能够平均发放;国民党则认为再过一年多就要举行总统大选,发放红包无异于买票;还有些人认为应该用于紧急事项,例如防治猪瘟,但也有人担心若最后失守,民众又没拿到钱,恐衍生政治责任问题。

也有人认为岁计賸余金额不大,平均发放国人的效益不高,不如由政府统合运用,例如设立托儿所或是补助长照等,能够借由规模经济发挥更大的效益;最后,有些人则认为如果只是拿来发放消费,只能产生一次性的效益,不如拿来进行公共建设、促进经济成长,更能够获得长期利益。

讲不清的「红包」之乱

这场由名嘴、网红、柯文哲、媒体、见猎心喜的国民党与毫无章法的民进党,所共同泡制的红包之乱,就如同台湾过去的各种乱象,由相似的演员演着类似的戏码,尽管聚讼纷纭,但是一谈到解决办法,所有人都在谈加强沟通与配套措施,但始终没有人能够说清楚需要什么配套措施。网路、名嘴、网红、民粹、媒体与无知民众彼此合作无间,辗转生死于三界五趣之中,一次次六道轮回,始终无人成佛,过去如斯,未来也如斯。

不过就如同 C. Wright Mills 所说,个人的生命与社会的历史只能同时理解,如果戏码是旧的,历史必曾在某个时代留下类似的轨迹。红包之乱背后所透露出各种关于税收、国债、消费与投资的观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代表着何种意义?只有明白乎此,才有可能更进一步谈到未来应如何沟通与设计所谓的配套措施。

乔治王们对上维多利亚女王:两种财政典范的现代先例

人类通常喜爱当下的消费,而不喜欢不确定的未来,因此借钱需要利息,教育与宗教的目的之一便在要人们抑制当下消费的冲动,鼓励长期规划。英国在维多利亚时期,一改之前乔治王朝的奢华,反对当时流行赌博与饮酒的快意人生,改而强调谦逊与自我克制,压抑性与消费的欲望,节俭与储蓄被视为美德,由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期,英国可说经历两次思想革命。

乔治王朝时期的上层阶级犹如经历一场小型的文艺复兴运动,例如乔治四世在摄政王期间大兴土木,翻新建造诸如英皇阁(Royal Pavilion)、卡尔顿宫(Carlton House)等公共建筑,在艺术与文化上成果斐然,但是其挥霍成性令国库经常入不敷出,因此必须仰赖企业家与投机商人来资助公共建筑。

维多利亚时期将消费资本视为堕落,花光所得便是一种浪费,遑论举债,勤俭储蓄成为从家庭国家都必须遵守的道德戒律,政府的税收很低,国家的管制很少。而维多利亚时期正是英国透过殖民开创人类史上最大帝国的开端,透过对美洲、亚洲与非洲各国的殖民统治,英国也将这种文化与经济财政思想,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因为勤俭储蓄的文化与许多国家自家庭衍生的概念不谋而合,这种思想在世界各地都找到拥护者。

同样的,在台湾的红包之乱背后,正是因为与传统赞美储蓄、厌恶消费的文化基因相符,所以很容易找到社会文化的支撑,正是由于对税收的厌恶与债务的恐惧符合常民素朴的想法,所以媒体、名嘴、网红与柯文哲等政客的各种扭曲,极容易获得回响与支持。以为提供事实就足以「矫正」红包之乱的想法,毋宁过于天真,忽略了背后其实是文化冲突的底蕴。

婆说要节俭,公说要举债:财政理论界的争辩

从财政思想的角度而言,古典的财政理论认为政府的收支与个人或家庭类似,节俭是一种美德,政府的收支应该大致维持平衡,政府借贷通常发生在急迫的情况下(如天然灾害),并且必须拟定偿还计划,否则政治人物容易因为公债将由社会整体或是未来选民偿还,因此不够谨慎而过度借贷造成政府赤字。

因斯理论颠覆了这种说法,认为将国家比拟为个体是一种误解,将常民文化引申为国家财政纪律更是一种错误。节俭对个体有利,但是对国家整体反而有害,尤其是当经济衰退时,资源闲置总需求不足,大量储蓄反而更减少需求,令经济衰退更为恶化,这时政府应该采行赤字预算来增加总需求,进而促进经济成长。

保守派大师、诺贝尔奖得主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则是在财政政策上挑战凯因斯主义的主要旗手。布坎南认为,凯因斯将政府赤字由融资手段变为经济目标,导致以赤字预算施行财政政策本身就成为目的,在凯因斯主义的影响下,政府的职能不再只是促进市场的良好运作,而是增加产出与降低失业率,一九四六年美国通过的《充分就业法》便反映了这样的趋势,政府的赤字预算与扩大规模不过是达成政府新职能的必要做法,而发行公债与增税也就顺理成章用来支持政府的赤字(凯因斯较少提及发行货币)。

布坎南主张凯因斯的论点建基于大萧条时存在闲置资源,而且经济体系本身存在僵固性而无法自我调整,因而需要政府介入。但是平时并不存在这样的条件,政府赤字不仅因为排挤民间资源而无效果,而且会造成通货膨胀,又更进一步刺激公共开支,如此恶性循环。

布坎南从他所创立的公共选择理论对此加以批判,认为政治人物与一般人无异,都有自利的诱因,使得民主政治下政府普遍不顾财政纪律而偏好赤字预算。因为如果减少公共开支,民众受到的公共服务也随之减少,所以政府有膨胀规模的倾向。要应付日益增加的政府支出,政府可以选择增税或是发行公债,但是增税不利于选票,所以即使发行公债可能增加通货膨胀,但也是选举之后的考量,因此政治人物普遍有采行赤字预算的诱因。

政府债务对经济成长有帮助吗?会不会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红包之乱不仅止于文化常识的冲突,从财政思想变迁的角度,更蕴含对台湾发展路线的辩论,要明白这点,我们必须从理论更进一步检视实际的资料,观察现实世界的经验可能带给台湾的启示。

Carmen Reinhart等人搜集了44个国家、跨越将近200年的公共财政、经济成长、汇率、通货膨胀、政治体系、制度等资料,他们发现整体而言,公共债务的高低与经济成长的关联性不高,因为两者并非直线关系。

也就是说,公共债务必须超过一个门槛,才会对经济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说,信用良好的政府可以以较低的利率举债,只有当债务超过一定门槛时,利率才会随着风险急剧上升,进而影响政府的税收与公共开支,从而对经济成长产生影响。他们发现这个门槛大约是公共债务占GDP90%时,会对经济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若从Reinhart等人的研究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台湾的政府债务仍在安全范围内。事实上,台湾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过32%左右,距离门槛仍相当遥远,因此以公共债务过高会影响成长来反对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当然更细致的检验应该包括公共债务是用于消费或是资本形成,一次性的消费对于经济成长的助益自然低于可以产生效益的长期资本形成。

在Anja Baum等人对12个欧盟国家,从1990到2010年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公共债务对于短期经济成长具有正面帮助,只有当债务占GDP比重超过67%时,对经济成长的助益才随之消失,当比重超过95%时,反而对经济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事实上由于台湾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在世界上仍属偏低,因此与一般对于政府的印象与批评相反,台湾政府其实仍有相当的举债空间以进行公共支出与长期资本形成,以助于经济成长。不过,由于名嘴、网红、媒体与政客的长期污名化,在台湾几乎完全否定了这种可能。

另一个根植于人们心中恐惧的是债务会增加金融风暴发生的机率。即使日本的巨额债务多属本国债务,但是依旧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目前在美中经济战中最核心的观察重点便在中国整体债务超过300%的GDP,是否会引发金融风暴,进而带来中共建国以来最巨大的变革力量。

为了测试债务与金融风暴的关联,Carmen Reinhart等人搜集了70个国家的长期资料加以实证,他们发现债务的确与金融风暴发生的机率有关。比如政府有隐藏的国内债务超过外债时,接下来发生主权债务危机(sovereign debt crisis)的机率会增加;而一个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后,接下来可能会增加银行危机(bank crisis);最后,银行危机之前通常会发生外债暴增的现象。以之类比台湾,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台湾发生金融风暴的可能,但是台湾外债比重不高,对外资产向来高于负债,为世界第五大净债权国,发生金融风暴的机率也不高。

热门点阅》►「减税大红包」只是小确幸►发红包发夹弯 拿弱势族群「穷开心」?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思想坦克》,请勿直接转载。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