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2大文化难题,沉寂百年后被郭沫若轻松破解,常人望而却步
郭沫若,我国伟大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是我国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学者。
他不仅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更在学术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史稿》《甲骨文合集》等,在中国文化研究史上乃至全世界甲骨文研究领域,都享有一席之地。
郭沫若,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早年曾留学日本,和鲁迅先生一样最后弃医从文。
留学日本期间,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是我国古文字研究的集大成者。但是现在提起郭沫若,很多人都表示不喜欢。
无论是郭沫若在上世纪文化圈特立独行的性格,没有收获好人缘;还是因为他曾提出发掘秦始皇陵而为自身带来的文化抨击,在如今很多人眼中都对他嗤之以鼻。
但是他为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确实功不可没。尤其是他的才华更是无人能及,有3件事,足以证明一切!
破解“䖝二”之谜
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名叫刘廷桂的才子,在一次科考落榜后,郁郁不得志地和朋友们来到泰山游玩。当众人登顶之后,极目远眺,泰然风光无极。
刘廷桂也是感慨万千,走到泰山万仙楼旁边的摩崖石刻旁,写下了“䖝二”两个大字。这一块题字的石碑给后人留下了不解之谜,之后的上百年间,都没人能破解开来。
直到民国时期,郭沫若携友登泰山,到得刘廷桂的那个石刻旁,众人观此石刻皆不得其解、不明其意。这时候有人想考验一下郭沫若的才华,就故意向郭沫若请教。
郭沫若观此石刻,略微沉吟,便运指为笔,在两字四周各加一边。“䖝二”立刻变成了“風月”,众人再思,恍然大悟,尽服之。
原来,“䖝二”二字乃寄寓“风月无边”之意。
当年刘廷桂在游览泰山时,因陶醉于泰山的秀丽风光,不禁提笔在墙壁题下“䖝二”两字。
古时候繁体字的“风”字,去掉外面的边儿,就剩个“虫”字;“月”字去掉四周的边儿就剩下个“二”字。
破解超难“对联”
据说,在长城山海关孟姜女前殿两边柱子上,有一副对联非常难解。
其上联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是:“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当时很多游客甚至学者在看到这副对联后都十分不解,有人尝试拆解,最后都摇头而去。
话说,有一次,郭沫若先生与夫人一起来到山海关游玩。郭沫若看到这副对联后非常感兴趣,不免多看了一眼。
当时一位负责接待他们的当地文化官员就对郭沫若说:“怎么,郭老您也对这副对联感兴趣吗?其实它已经写在这里有三四百年了,但因为结构奇特一直没有人能够正确读出它来,您要不要试一下?”
郭沫若定定地看着这副对联,一炷香的时间之后,微微一笑说:“这副对联其实不难,关键是要正确地把它断句,理解每个字在不同位置的不同读音,就能正确把它读出来。
接着,他准确地为大家解读开来:海水朝(hǎi shuǐ cháo ),朝朝朝(zhāo zhāo cháo),朝朝朝落(zhāo cháo zhāo luò);浮云长(fú yún zhǎng),长长长(cháng cháng zhǎng),长长长消(cháng zhǎng chángxiāo)。”
原来,“朝”是一个多音字,可以读zhāo,是早晨、日、天的释义;也可以读成chāo,和“潮”字是同音通假字。
“长”,可以读成zhǎng,是生长、产生的意思,也可以读成cháng,与“常”是异形同音通假字。
当时那位文化官员听完郭沫若的读法之后不禁拍手叫绝,其他随行人员也纷纷鼓掌称赞。
至此,中国历史上第一奇联,在沉寂几百年后,终于被郭沫若解读开来。
不难想象,郭沫若当时解开这道文化难题,是何等荣耀?一炷香的功夫就可轻松道破,这份才情放眼中国,又有几人能与之媲美?
读者们,关于“郭沫若的才华”,大家有怎样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