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邦投身抗战 从一张桌子开始
芦洲李宅为三级古迹,并成为第一个自愿列管的私有古迹,格外具指标性意义。(记者张郁琦摄)
抗日名将李友邦次子李力群,照片左边相框人物为李友邦。(记者张郁琦摄)
抗日英雄李友邦曾与同伴在这张桌子上讨论抗日,促成抗日行动。(记者张郁琦摄)
14岁时,理当是懵懵懂懂还在探索人生的年纪,不过却已经有人在一张桌子听到日本人言行可恶时,立志投身抗战,并视抗战为一辈子的任务。那个人就是李友邦,当时他年仅14岁,抗战从一张桌子开始。
由《旺报》与中华国际嘎档巴佛教协会发起的两岸记者重走台湾抗日之路采访活动,30日起重走台湾抗日之路,第一站来到芦洲李宅又称为「李友邦将军纪念馆」。
李友邦次子李力群表示,何谓抗争?他举例,近期的学生反课纲有如昙花一现,不是真正的抗争、革命;他父亲的抗日行为,持久且坚持,「这才是真正的革命抗争」,「我们要抗日,光复台湾」。
自幼具强烈民族意识
李力群表示,李友邦自幼不满日寇统治台湾,具有强烈民族意识,1918年,14岁的李友邦到台北师范学校就读,激于义愤,参加文化协会,不久后在一张桌子,听闻日本人可恶言行,因此策动学运抗日。
21岁时,他伙同2位同学,再度突击台北新起派出所(今台北市长沙派出所),当时轰动台湾,被师范学校开除学籍,并要逮捕他,他连夜越墙逃离台湾,前往中国大陆,继续为台湾民族革命运动而奋斗。
李友邦认为「要救台湾,非先救中国,要致力于台湾革命成功,必先致力于中国抗战胜利」,因此在1938年于浙江成立由台湾青年所组的「台湾义勇队」参与抗日。抗战胜利后,李友邦却因228事件遭人诬赖入狱于南京,在妻子李严秀峰努力奔走下,让李友邦获释,也促成蒋经国、白崇禧到台湾调查真相,下达军队撤退、未经司法审判不得处决等命令,解救无数台湾同胞的性命。
去中国化损两岸关系
李力群说,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总统马英九到访芦洲李宅,教育部并在2012年在课纲中尊李友邦为抗日民族英雄,新北市府并将芦洲李宅的地址另名为「友邦巷」,「最终历史没有遗弃我父亲」。
李力群表示,历史的错误可以原谅,但是日本的真相不能抹灭,台湾人不恨日本人,恨的是日本的军阀侵略。他提到,学生日前反课纲,完全搞错方向,怎么可以轻易去中国化。他表示,去中国化就是变相损害两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