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港都成水都,該檢討的不只治水問題

凯米台风造成高雄市严重积淹水,有民众质疑市府广设的滞洪池未发挥作用,图为澄清路的宝业里滞洪池。记者刘学圣/摄影

凯米台风过境在中南部造成严重灾情,尤以高雄「港都变水都」,整个城市大半泡在水里,令人怵目惊心。民进党引以为傲且投注大量资源建设的「高雄经验」,竟瞬间破功。虽说天威难料,但这次高雄乃至其他县市对凯米台风的因应处理都有许多可以检讨之处,并不单单是治水预算是否虚掷,或者政策是否偏差而已。

这次高雄大淹,绿营最主要的辩护理由是:其一,实际雨量太大,部分地区与雨量甚至超过十五年前的莫拉克风灾,加上正逢大潮,导致灾情失控。其二,认为治水建设长期「重北轻南」,对于高雄等南部地区长期轻忽所致。严格而论,第一点或有部分属实,但第二点绝非事实。

这次凯米来袭,高雄地区降雨量的确惊人。但从扁政府的八年八百亿治水开始,即有大量预算挹注高雄,马政府也编列六年六百多亿元治水。蔡政府时代,仅前瞻预算便在高雄砸下两百多亿治水,为台北市的七倍。专家早就预言「极端气候」将成常态,若耗费这么多人力物力,仍不能对付已成「常态」的瞬间豪大雨,治水何用?三年前的七一九豪雨,即曾造成凤山严重淹水,足证凯米造成的水患绝非「雨量空前」的问题。

绿营辩称中央治水长期「重北轻南」,更是荒谬。从二○○○年至今,国民党仅在中央执政八年,其余皆是绿营执政,民进党有十六年可以好好治水。何况,马政府治水并未对南部差别对待,高雄更是民进党执政最久的都会。从中央到地方,民进党在高雄长期执政,却还拿「重北轻南」为借口,根本无法卸责。

此次高雄大淹最令人惊愕的场景,除了河川四处溢堤漫流,竟出现豪宅社区「肉身挡水」的惊悚画面。以往台风来临前,地方政府均会依地方进行部署演练,包括清淤宣讲,并分发沙包要求社区提高警觉。市府若事前做好准备,怎么会有这种场面发生?这次高雄连放三天台风假,陈其迈难道只负责宣布放假,其余就由民众自力救济?

其次,民进党近年大力将高科技产业引进高雄设厂,各区大兴土木,地标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房价也水涨船高。问题在,地面的建设是否与地下的排水疏洪对应?是否过多经费用于「面子工程」和行销,许多综合治理却被忽略。台积电即将进驻的楠梓区,就是此次水患重灾区之一,暴露好大喜功的建设下藏着草率粗疏的盲点。

除了高雄,其他中南部县市如彰化、云林、嘉义、台南、屏东,灾情也不算小。但高雄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恐怕是近年朝野尖锐对峙下的「泛政治化」民怨所致。过去对于天灾,民众多数都能抱持同理心,对受灾者表示同情与支持;但这类同理心,近年却日渐稀薄,取而代之的是蓝绿光谱辐射的各种语言暴力。例如,花莲四○三大地震后,绿营支持者竟发起「抵制至花莲观光」;台北豪雨积水,绿营一片讥嘲奚落;对岸的郑州水灾、洞庭湖溃堤,网路更是充斥诅咒、谩骂。台湾人心何以变得如此浇薄?

这次高雄变水都,前阁揆苏贞昌说的「天公伯很公平,人做不好就淹水,做得好就不淹」,和柯建铭说的「老天有眼,发生大地震」等酸言酸语,都被网民翻出来,对绿营反唇相讥。这类情绪性反应实不可取,却也印证,仇恨式政治操作只会招来反噬。

港都变水都,让民进党的治水神话破功,也让人们看到脆弱社会需要改变的契机。执政者若只会政治操作,大家应一起反省讨伐,民众切勿再以仇言自相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