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需要军事对话

(图/本报系资料照)

国民党副总统候选人赵少康抛出「派军事观察员到大陆看他沿海的军事部署」议题引起争议。

「军事观察员」本身并非荒谬无据。国际关系理论中有这种安排,那就是信任建立措施(CBMs)。从军事对话、建立海上遭遇准则、裁减军备,再到互派军事观察员;过程漫长,却有缓解敌意、促进和平的功能。

CBMs是冷战时期,美国领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苏联领导的华沙公约组织,在欧洲敌意对峙而发展出来的特殊安排。最初的目的,是避免「不预期战争」发生。

美、苏从军事对话开始,尤其是海军,因为海军舰艇是双方军事力量最先遭遇的部分,也最容易擦枪走火。经过长期努力,1972年双方海军将领终于签订《防止海上意外协定》。这是个划时代的军事自我管控协议,不只建立了后来西方将领经常挂在嘴边,所谓海上遭遇时军事行动的「专业」标准,还达到了非常高程度的军、民信任。

从哪点看出来?签约的是双方海军将领而不是政府首长或国家领导人,表示这协定不是国家与国家间,而是军队与军队之间的约定。这必须有足够的信任基础,因为自己的将军居然和对方的将军签约,首先遭质疑的就是将领们的「忠诚」。

冷战结束也影响海峡两岸。当时美国是世界唯一超强,希望各地都能维持和平稳定,和中国大陆也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建设性战略伙伴」,因而期望两岸能推动「军事互信机制」。退役将领访问大陆就成为先导性的安排,期望透过这「二轨」的对话逐渐改变气氛。原本互动还不错,现在却被部分政客质疑「忠诚」,甚至威胁取消退休俸,可见两岸和平氛围倒退很严重。

事实上,国军对共军的定位是「假想敌」而不是「敌军」,军事默契并未经过谈判,也没有条文约束,而是为避免发生不预期冲突,双方自我限制下的产物。包括大陆不在春节期间动武(96年台海危机的飞弹试射即是元宵节次日凌晨开始)、战机不飞越台海中线、不干扰台湾对金门、马祖等外岛的运补;台湾战机不飞越台海中线、不降落金门马祖、第一线炮火不瞄准对岸目标等。

从这些默契可以看出,最具体也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台海中线,而现在大陆已明确表态否认台海中线存在。从战争风险来说,这意味着安全阀被拆除,两军若因过于接近而擦枪走火发生冲突,将不令人意外。

如果美国也担心台海发生战争,那么两岸重建安全阀就不是可不可行,而是必须要有的问题,否则发生不预期冲突,就可能引发美、中大战。两岸需要军事对话,在大选激情过后,无论哪组候选人胜选,都将面对这个问题。(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