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都需要八百壮士

八佰还能感动台湾人吗?(图/新浪网)

几经波折,大陆导演管虎执导的《八佰》(以下简称「陆版」),终于在日前正式上映。两岸观众各自拿着放大镜检视这部电影。

台湾观众在意电影中有没有出现中华民国国旗,台湾认为这是这个故事里最重要的象征物,如果陆版竟然没有这面国旗,那就是扭曲历史。大陆观众则在意这面国旗是不是被放大了,有没有美化国军,以致于让蒋介石领导的抗战显得英明神武,那可就不妙了。

管虎的做法很聪明,国旗是远镜头,只看得到红色、灰蓝色的色块,没有白日光芒、没有细节,仿佛印象派的画作,就是一幅「你知道是什么、我也知道是什么,但没有清楚面貌」的东西。不唯如此,女童军杨惠敏冒死游过苏州河送国旗的这段情节,在当年台湾拍摄的《八百壮士》(以下简称「台版」)里,非常重要,也是全片的高潮之一,陆版则是秒过,一不注意杨惠敏已经到了对面的四行仓库。可想而知,陆版就是不想要过分强调那面国旗,相关镜头自然能省则省。

既然有这么多别扭,大陆又何必非要拍这个故事呢?在整个对日抗战的历史中,老实说,四行仓库这一役算不上是史诗级的战役,且国军最后是以撤退告终。

然而,在两岸不同的发展进程中,政治领导人都很需要向「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这个故事借光取暖。以台湾来说,台版在民国64年(1975年)上映,这一年人称先总统蒋公的蒋介石过世。强人殒落,对党国体制而言,是一件惊天动地、动摇国本的大事,执政者亟需寻求一个新的凝聚爱国意志、全民团结的象征,「发扬抗战精神」遂被召唤。

接下来,1976年有两部抗战大作《英烈千秋》和《梅花》,1977年有《笕桥英烈传》,持续承担着类似的使命。对彼时的台湾来说,虽然蒋公不在了,但只要大家能够团结在这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下,则中国(中华民国)一定强,而八百壮士的故事里正好就有这个元素,当然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陆版的重点则明显不同。从电影名称舍壮士,改用「八佰」,就可以看出编导更希望着重在平凡的个人,佰者乃百人也。因此陆版里充斥着各省乡音,表示这些军人来自四面八方;片中也对人性的自私、怯懦多所着墨,电影再三描绘不敢拿枪、想逃走的军人。导演想告诉观众,四行仓库里并非人人都是天生的英雄,但这些小人物集合起来,最终仍然成就了一个撼动人心的故事。

陆版的另一个重点是国际力量不可信赖,因此电影出现了「天堂般的租界vs.地狱般的四行仓库」,坐在飞船里、高高在上看好戏的「国际观察团」,以及西方各国的冷漠姑息。国府原本寄望列强会在当年即将召开的布鲁塞尔会议上,公开声讨、遏制日本的侵华行动,然而结果却没有,美国甚至大量出售废钢铁和原油等军事物资给日本,助长其侵略行为。

对比大陆在美中贸易、科技战以及新冠疫情下,一路被压着打的当下处境,不难想像陆版如此拍摄的用意。

八百壮士与四行仓库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元文本,两岸各取所需,拍出符合各自史观和论述的版本。值得一提的是,陆版的最后一幕有一段文字:「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算是差强人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