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树人 新八百壮士走向国际

哈工大八百壮士」代表、中国工程院士沈世钊说,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长于战火硝烟中,经历过颠沛流离,深知国仇家恨。有不少人曾怀抱「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求学,在各自领域取得开创性突破,成为哈工大各专业创始人奠基者。在他们心中,振兴国家,就是最重要的抱负。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苏联专家陆续撤离,哈工大一度出现「教授荒」。这800多名年轻教师便成为学校主力,顶住压力迎难而上,承担起全部教学科任务。为满足大陆工业化发展需求,哈工大按照行业、甚至按照企业工种设置专业,如金属热加工学科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机械制造学科的机床刀具等,甚至有的专业名称工厂车间同名

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哈工大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分配到工厂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要求。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吴林说,当时的哈尔滨电机厂鞍钢、一汽等等,各大工厂都活跃着哈工大毕业生身影。哈工大因此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大陆电脑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陈光熙,10年勤工俭学,换来5种专业特长和3个工程师学位,学有所成后回到大陆,创办哈工大电脑专业;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洪晶,两次赴美求学辗转回国,成为哈工大光学学科创始人,培养出大陆第一个光学博士;抱定「爬也要爬回祖国」的信念徐邦裕后来成为大陆首位进入国际制冷学会空调制冷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也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杰出代表。在国外访问学者期间,他发现「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新光谱,这是国际上首次观察到这一谱区萤光辐射。这是他连续两年吃下150斤挂面,一直泡在图书馆实验里换来的。

知识分子爱国初衷

「在哈工大,马祖光像很多人,很多人像马祖光。」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说,时代在变,职责在变,但爱国初衷、为国的付出不变。心系天下、以身许国,是广大知识分子一贯的崇高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梁柱,哈工大「八百壮士」用自己的行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