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答好科学教育“加法题”
文 | 张程程
暑期来临,一些家长在给孩子报兴趣班时选择了编程、人工智能等科学类课程。随着现代科技重要性的日益提升、国家对科技人才培养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科学兴趣培养。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当前,校内外科学教育已初步建立协同机制,现代科技馆体系为校内科学教育提供资源补充、拓展实践空间;部分大学与中小学“大手牵小手”,协力开发课程、定向开放实验室;一些中小学以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入校外资源等。但仍存在科技类课后服务供给不足,馆校合作内容单一、形式固化,课外活动动员家庭成员参与效果有限,教师激励机制欠缺等诸多堵点。
提升科学教育水平,首先应发挥好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主阵地作用,从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课后服务、师资建设等方面改进教学与服务。
其次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引领作用,保障中小学科学教师的高质量供给,引领中小学教学理念和模式转变,增强开发、共享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和服务的能力。
再者需完善协同机制,引导高校实验室、研究机构、高科技企业与科技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等各类科技场馆进一步有序向青少年开放,让学生身边都能有科学专家。
同时还应通过改革高校教师和相关人员评价机制,探索科技成果教育转化的激励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弥补乡村科学教育资源不足,通过组织家庭科普实践活动、倡导亲子科普阅读、培育家庭科普文明风尚等加强家庭科学教育。
在教育“双减”中,唯有学校、家庭、社会齐发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才能为青少年搭建更广阔的科学教育空间,充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