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巴中建村史馆

村民带着孩子到村史馆参观。

巴州区白庙乡百花村村史馆的墙上,挂满民众捐赠的各种传统农具。

平昌县白衣镇长岭村村民捐一辆老式自行车给村史馆。

巴州区大和乡界碑村村民捐赠的「耕云读雪」牌匾。

废弃的背架子,除当柴烧外,还有啥用处?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南江镇金碑村村民给出答案:送进村史馆。有500多年历史的金碑村曾是一个贫困村,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村脱贫的同时,村里建起村史馆。这样的村史馆,在巴中建成和在建的共有50座。而成规模地在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统筹规画建设村史馆,这在四川乃至全大陆还是首次。

金碑村村史馆由一座川东北民居风格的土坯房改造而成,屋内有背架子、茶烘炉等几十件展品。「家搬了,根没丢。」搬迁户张永贵说,40多年前,用背架子背上百斤茶叶沿茶马古道贩卖,是他家的生活来源。如今,背架子不用了,他却舍不得扔掉「讨生活的根」,搬到新房后,他在村史馆为背架子找到好归宿。

改造空教室 村民捐古董

巴中规画建设村史馆源于该市对一批需要易地扶贫搬迁自然村落的一项调查。调查发现,这些村的历史短的几十年、长的数百年,村民告别祖辈生活的环境,搬到新地方重新扎根,许多人对千百年形成的农村文明颇为留恋,大家提出,「别让搬迁和新村,把我们乡村的历史一笔勾销了。」村民的话触动了调查人员。

既要留得住乡愁,又不能搞成形象工程,巴中提出村史馆建设原则:不新建房屋,不增加贫困群众负担;选址上,优先考虑辐射范围广、发展潜力大的聚居点。馆舍用村民旧居、村小学闲置教室或村委会闲置办公房改造,展陈物品来自村民捐赠,配以图文展示村史沿革、民俗风情、新村新貌等。

通江县民胜镇鹦哥嘴村村史馆,陈列着红军当年用过的马刀等物品,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村史馆珍藏着巴中皮影,并请艺人表演,成为非遗保护的场所;平昌县白衣镇长岭村村史馆成为当地4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景点,数月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串联景点 助民增加收入

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党支部书记唐俊邀请村民罗志明到家吃饭。「村史馆建起后,来村里参观的人渐渐多了。现在村里没有农家乐,接待能力弱,留不住客。」唐俊盘算,如果有厨师经验的罗志明能把农家乐搞起来,游客进村能玩、能吃,离开时还能带一些土特产回城,群众也可增收。

巴中提出,不仅要在基础条件较好、地域文化气息浓郁、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传统村落建设一批村史馆,还要将其与知名景点串联,开发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带动搬迁群众增收。

再过两个月,通江县诺水河镇碗厂沟村村史馆就将正式对外开放。「这里将是该镇旅游产业中的重要一环。」通江县县长王军介绍,碗厂沟村距离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仅10公里,碗厂沟村200多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将为游客再增一道「人文风景线」。

「姓李的村民种脆李,村史馆里展示李、宣扬礼,这就是一个旅游卖点。」化成镇长滩河村村史馆前,巴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莫昱超向几个乡镇考察人员介绍,建有李姓宗祠的长滩河村李姓村民居多,又种植大量脆李,通过村史馆建立连接,既满足游客采摘游的休闲需求,又满足了姓氏寻根的精神需求。

单个村史馆,吸引力有限,那10个呢?50个呢?平昌县副县长陈雪梅一直在思考,「我们有7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果几十个村史馆能有机结合起来,将加快各景区景点连点串线、连线成片,旅游吸引力大增,村史馆的价值也将被成倍放大。」

朋友圈集赞 买产品打折

巴中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探索引导社会资本通过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村史馆的管理和营运。

「最近在琢磨咋个让它产生收益。」程兴文是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致富带头人,也是村史馆表扬的「企业名人」,他打算入股村史馆,初步想到一条营运路子:不卖门票,游客参观村史馆后发朋友圈集赞,买合作社的农产品可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