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波:北京的历史细节,无尽丰富
近日,“不孤独的北京城——《北京的历史细节》新书分享会”在史家胡同博物馆举办,该书作者陆波与作家祝勇、侯磊等嘉宾现场分享了他们眼中的北京城和无尽丰富的“北京的历史细节”。
“不孤独的北京城——《北京的历史细节》新书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史家胡同博物馆曾是现代女作家和画家凌叔华的故居,《北京的历史细节》中《史家胡同里的富贵花》一文,便写了史家胡同和凌叔华故居的往事。《北京的历史细节》共分为“王朝旧迹”“市井迷踪”“山寺传奇”三辑,是陆波继《北京的隐秘角落》之后,一部探寻北京历史遗存、爬梳古都旧人旧事的全新之作。
活动现场,陆波表示,所谓古迹,只能是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探察范围内寻觅历史的草蛇灰线——这些痕迹或许不够清晰,或许似是而非,或许看似没有意义,但只要是历史的遗存,其简陋衣身下必有令人难以想象的内容,而这正是她感兴趣并孜孜不倦愿意探寻的,她写作的出发点也正在于此。
陆波说,她对北京的直观印象有两点:一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二是纷繁复杂的细节。与世界各地许多都城相比,特别是与她称之为“孤独之城”的日本京都相比,北京显示了大一统的世界观和整体性。她说:“无论是现今的首都还是历史上的著名古都,我没有发现任何一座古城可以与北京媲美。你在这个世界上其他地方找不到将天地人三者如此融合并恢宏构造的都城架构,即使它已失去古代城池的大部分城墙与城门,但仍具有辽阔之美的属性。”
《北京的历史细节》,陆波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3月版
如加缪所言:“认识一个城市的最好办法,就是去认识里面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相爱,以及如何死亡。”在陆波看来,任何宏大叙事下的北京都有一言难尽的尴尬,因为它的错综复杂的权力交替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讲述起来难免顾此则失彼,所以不如干脆静下心来查勘每一处古迹。修一座寺、一条古道,缘由几何?他们的激情与热爱是怎样赋予物件灵气的?他们曾经震惊世间的壮举发生在什么地点?如袁崇焕保卫京城的广渠门外,如今已是高楼林立,交通密集,当年的古战场究竟何在?几百年后,人事已改天换地,但还是有人怀念并崇敬这位民族英雄,并固守他的陵墓。古今延续的人文精神正是一座都城的内涵所在。
祝勇认为,北京作为千年古都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这是与其他文化古都不一样的地方。从纵向看,北京的历史是分层的,跟鸡尾酒似的,一层一层,每一层都能找到很鲜明的代表;从横向讲,北京也有它的很多特点,比如故宫。北京城跟紫禁城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北京城非常独特的地方。
千年古都的北京,在宏大历史事件下附着的是芸芸众生的命运。作家如能深入这些人的命运,对历史的理解表现会更加深刻。也正因为如此,祝勇对书中《老舍笔下的小杨家胡同和百花深处》《东四三条的完颜格格》《五道营胡同的“安定门金爷”》这几篇印象深刻,“她的每篇文章都不算长,但老舍、完颜格格、金受申这几个人物都是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而且她的闲笔特妙,写金受申的时候写到纳兰性德后人拿碗买酒,金受申凭碗底红印‘鸳鸯社’认出眼前落魄车夫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后人,一个闲笔,带出命运变迁的强烈历史感。”
而在侯磊眼中,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每个朝代、每个时代都有大量的人涌入,北京也越建越大,越来越繁华,文化也特别多层、多元。作为北京人,他眼中的北京城非常有人情味,“你再怎么生活艰难,想想办法,在这里都能生活下去。一旦生活下去,过了多少年,过了几代人,生活变好了,就可以在这里扎根下去”。侯磊说:“对我而言,北京是一个特别温暖的、温情的故乡。”
记者/何安安
编辑/张进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