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毕业求职记(二)
事后发现,这些练习对于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面试风格的把握都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在群组面试中表现得更为镇定自若。而对于从事咨询行业的同学,还需要翻阅CASEBOOK,尽早接触商业案例,训练逻辑分析能力。
实习经历不可少
此外,实习经历也是简历中不可缺少的一面。企业提倡会提供两种实习项目,一种是日常实习,企业会在平日聘任实习生处理公司杂务;另一种是储备员工项目,在实习期完成后企业会提供转正机会。一般而言,后者会更加注重对实习生的培养,并且这类项目以券商、运营商以及外资企业居多。
在念大学的时候,我们的同学大多觉得找实习比找工作的难度更大,这一方面是由于实习岗位供给太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岗位竞争过于激烈,即使打算未来升学的同学也需要一份实习来「点缀」简历,所以角逐实习的人往往更多。因此,我们可以既可以通过关注「应届生论坛」、也可以依托同学或亲友的关系来「寻猎」实习岗位,而后者的方法通常更加有效。
太阳底下无新事,从求职的网上申请、笔试、再到面试,考察的无非就是学历背景、实习经历、个人品格以及个人能力。在求职阶段,我曾后悔自己当初没有仔细阅读管理学案例、没有认真学习财务知识、没有好好参与小组讨论。因此我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补上这些短板。
应试能力要趁早
很多能力、甚至品格都能够在读书期间刻意训练或养成。对于一心要往职场发展的同学,学校和实习企业就是我们的练兵场,只要恰当运用其中的资源,我们就能在准备好充足的「粮草」,并在求职场上临危不惧、一往无前。
求职的第一关,首先是「硬实力」的比拚。在这一阶段,企业会从网路申请以及笔试两个方面考察求职者的资质,从而判断我们是否符合职位条件。具体而言,这些所谓的「硬实力」包括学历背景、学业成绩以及应试能力。
在求职季伊始,公司会开放网路招聘系统,供求职者申请,它主要考察求职者的学历背景。由于不同公司的「开放性问题」会有重复,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收集起来,以便将来「循环利用」。在这一阶段,条件太低和条件太高的求职者都会被淘汰。因此,在求职前了解行业资讯,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将有利于提升简历通过率。
学历是现实问题
同时,考虑到笔试、面试的通过率并非百分百,我的同学普遍会在求职季做出30份以上的申请,如果申请数量少于20份,在求职季结束时可能会接不到企业的录取通知。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公司除了开放网路申请外,还会在高校宣讲会现场收取简历,一般而言,通过这种方式递交个人信息的通过率会更高。
笔试邀请一般随着网路申请的结束而发放,但也有外资企业采用「滚动发放」的形式。同时,笔试的形式因应企业的不同而不同。大陆国有企业一般采用「行政能力测试」,题型和国家公务员考试基本一致,商科的同学偶尔会遇上专业题目。而外企通常会采用SHL等题库,侧重考查逻辑、数理和阅读能力。它们还可能会设有专门的英语测试,但凭多益、托福等成绩可以免考。除此以外,一些企业还会进行性格测试,并在测试中设置陷阱。如果求职者没有如实作答,可能会测出「人格分裂」的结果。
这两个阶段实际上就是「硬碰硬」的选拔,因此需要我们达到企业的最低要求。比如,一些国营企业会在招聘公告中表明只接受研究生的求职申请,有时甚至会在学历要求中加上「211工程」、「985工程」以及海外名校(如QS前400)的限制,如果大学部同学将这类企业列入职业目标,则要考虑继续深造。而在笔试方面,心向国企的同学可以提前完成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真题,而心向外企的朋友则在「应届生论坛」下载相关题库。无论是哪种测试,都需要在求职季前好好了解题型,做好「实战演练」,才能在考场中崭露头角。
比前人付出更多
一位在十多年前毕业的前辈曾跟我提到,他们那个年代人才稀缺,身边的同学从来不愁工作,他甚至有一位朋友没有去参加华为公司的最终面试,却能出现在录取名单上。诚然,在人才市场逐渐饱和的今天,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要在当下拿到满意的工作,就需要比前人付出更多努力。
在上一个求职季,我身边就有同学为此休学半年;也有同学在期间频繁坐客机来回沪台两地。除此以外,出色的学习能力、与职位高度相关的经历以及万无一失的准备,也帮助我们进入下一轮选拔的「法宝」。(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