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岗”,能否实现职业家庭双赢?

当下,如何在生育后平衡家庭与职业的关系,成为不少育龄女性关注的焦点。为回应这一挑战,我省多地推出“妈妈岗”,为育儿女性提供就业协助,更好兼顾事业与家庭。

“妈妈岗”的独特之处在于弹性灵活的工作时间。通过“妈妈岗”,育儿女性可以灵活选择兼职、远程办公等多种工作安排。记者调查发现,这种新型工作模式在促进女性就业上,也面临不少挑战。

时间灵活,方便照顾家庭

12月20日,高良叶在下午5点下班后,骑上电动车去学校接孩子,孩子今年上小学六年级。

去年6月,高良叶应聘进入黄山赏友花业有限公司上班,担任行政人事专员。“选择去赏友上班主要是觉得上班时间比较合适,早晨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方便我接送孩子。”高良叶说。

像这样的“妈妈岗”,赏友花业有限公司还有200多个,多分布在基地种植、生产加工、包装等岗位。“我们公司员工300多人,女员工占比74.5%。”黄山赏友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奇崖告诉记者,设置这么多“妈妈岗”一方面是方便女员工照顾家庭,另一方面也是满足企业自身用工需求。

同样因为用工需求设定弹性工作岗位的还有池州市尧舜智能袜业有限公司。“针对陪读妈妈群体,我们设置专岗,建立女职工弹性工作制的‘就业孵化车间’。针对子女处在幼儿园阶段的女性就业需求,公司特设6小时临时工作岗,方便她们就近照顾家庭。”尧舜智能袜业有限公司妇委会主任章瑜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尧舜智能袜业有限公司还依托自建自营的少儿艺术机构,为职工子女提供托管托育服务,同时提供篮球训练、少儿素质兴趣教育等服务,解决职工带娃的后顾之忧。

在阜阳,全市有160余家企业和用人单位设置了“妈妈岗”,解决了3000余人的灵活就业。“我们联合企业探索开设可按需请假的‘弹性妈妈岗’、可自选时段的‘宝妈班组’、可带回家工作的‘流动妈妈岗’。”阜阳市妇联发展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积极挖掘电商运营、直播带货、文创策划等自主性强、方式灵活的“新业态妈妈岗”。不过,该负责人也坦言,如何提高岗位的丰富性、提高“妈妈岗”待遇,仍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提高岗位层次,仍存挑战

今年9月,合肥“妈妈岗”求职专区在“社区快聘”小程序上线,首批上线893家企业,联动2592家企业,共发布3.76万个岗位,帮助“宝妈”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

家住合肥市蜀山区的“宝妈”李嘻嘻浏览了“社区快聘”小程序“妈妈岗”专区后向记者表示,看到最多的是家政岗,总体来说,岗位层次不是很高,这让研究生学历、之前在上海从事白领工作的她感到不太适合自己。“希望找到一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李嘻嘻说。

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妈妈岗”着眼于促进女性就业,由于时间要求灵活等方面,岗位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基础岗和服务岗,如一线工人、家政服务人员、销售员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技术岗和管理岗则较少涉及,就业范围狭窄,上升空间较小,薪资待遇较低,对“宝妈”吸引力不足。

与此同时,不少“妈妈岗”灵活有余保障不足。一些企业将“妈妈岗”归为“日结工”等临时工一类,未给在岗员工缴纳充分的社保。“不能让‘妈妈岗’成为企业廉价使用女性劳动力、降低运营成本的避风港。”一位“宝妈”向记者表示。

对此,阜阳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顾家旺表示,劳动就业部门应推动对“妈妈岗”的需求调研,设立更多符合“宝妈”期待的岗位。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做好带头示范作用,设立公益性岗位,为家有幼儿的“妈妈”提供更多时间便利。

针对目前需求较大的家政行业,顾家旺认为,应引导大学生进入家政行业,提高家政行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建立对待业‘妈妈’群体的职业培训体系也非常重要,能增加其与岗位的匹配度、提高就业成功率。”顾家旺说。

然而,“妈妈岗”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宝妈”们职业和家庭的双赢,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淡化性别意识,分担育儿压力

家住合肥市庐阳区的郑伟是一名全职“宝爸”,有着大学学历的他此前就职于一家事业单位,因为家里缺少人手帮忙照顾孩子,夫妻俩商量后,决定由郑伟辞职在家带娃。“孩子现在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有时候闲下来,也想找点事做做。”郑伟告诉记者,不过照顾好孩子仍是他的第一要务,所以只会考虑在时间上比较自由灵活的工作。

想在带娃之余找点活干的还有来自芜湖市鸠江区的“宝奶”周玲。“我从老家来到芜湖带孙子,前几年孙子小,忙得很。现在孙子上幼儿园了,我想利用白天空闲时间打份零工,给儿子儿媳减轻点负担。”周玲说。

从现实来看,有灵活就业需求的人群不只“妈妈”们。虽然“妈妈岗”名字的由来得益于职能部门的引导,但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仍呼吁,将“妈妈岗”改名为“亲子岗”或“育儿岗”,以改变社会对“妈妈”是天然育儿群体的既定思维,让灵活就业政策覆盖更多人群。

“‘妈妈岗’这一称谓有可能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加深社会对传统性别分工的认同。”长期关注社会性别议题的长丰县众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刘红霞表示,育儿不应该只是妈妈的事,爸爸也要更多参与进来。只有实现家庭抚育责任的平等分配,才能为女性营造一个更公平的职场环境和更友好的生育环境。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黄建军认为,相比于“妈妈岗”,提高父辈支持、加大公共托育资源服务供给、鼓励企业提供更多工作灵活性,建立一个由社会、家庭和企业共同承担的育儿分担机制,可以有效缓解女性生育压力,更好平衡工作与家庭。

(本报记者 刘良慧)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