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习会后中共对台影响 学者判断:先软后硬但风险可控
国策会今(12)日举行「台湾关系法45周年、马英九访中与美日菲峰会」座谈会。(蔡宗颖摄)
国策会今(12)日举行「台湾关系法45周年、马英九访中与美日菲峰会」座谈会。学者认为,《台湾关系法》为台美创建过去45年来的关系,成为美国对台论述的基础,更是美国印太战略,第一岛链重要的一块拼图。也有学者提醒,美国的战略模糊给予中共宣传空间,而中共正由下而上试图改变现有国际规范。至于马习会后影响,学者则点出520前中共对台会「先软后硬」,但风险仍属可控。
座谈会分为上下半场,第1场以「台湾关系法45周年的影响与效应、马英九访中后中共对台新政策的拟定」为题;第2场题目则为「美日安保条约的升级、台海与区域安全的变化」。
政治大学外交学系名誉教授林碧炤指出,《台湾关系法》创造了有利于台海现状的环境,维持台湾和平稳定的发展,并提供台美过去45年来持续发展;另外也在大环境提供包含美中台关系、印太战略架构的兴起;进一步说,该法也提供了许多法律保障、行政指导,且在这个资讯的时代,也作为沟通的架构、论述的基础,稳定印太地区紧张局势。
林碧炤表示,过去我们太过关注《台湾关系法》中关于美对台军售的部分,然而真正要紧的,是美国对守护这个区域的秩序、安全与自由的承诺,而《台湾关系法》也在美国政府间提供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军售法律理由与台美关系的政策框架。
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五岳比较2015年马习会与马习二会指出,中共将2015年马习会当成中共领导人习近平重大对台政策绩效,但这次很清楚,马前总统已不再是总统,也不是政党领袖,美中关系也已经不同,更重要的是,2015年北京处理台海侧重和平发展,现在则推动和平统一。
张五岳提到,这次马英九赴陆受到高规格接待,不只中共媒体大幅报导,习近平也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名义接待;会谈也不是接待非正式场合的半椭圆形桌面,而是使用正式场合才会使用的「长桌」;最后会晤地点也选在过去作为重大国际场合的东大厅。
针对这次马习会影响,张五岳认为,从2018年后,北京再无领导人与台湾政治人物会晤,然而北京长期以来都想建立沟通平台,因此这次马习会不仅在国内能交代对台政策有成,降低武统声音,找到台阶下;国际上也能显示两岸一家亲;更能彰显蓝绿软硬差别对待。
张五岳推测,北京520前对台应会「先软后硬」,伴随520到来,中共应会再对台升高压力,然而综合目前美中高层管道畅通、美台沟通畅通、马英九访陆及新国会朝小野大局势,风险应仍属可控,虽然对两岸国际空间、谈判协商不会有影响,但相信两岸肌瘤会有所影响,也预期今年会有陆客来台。
中央警察大学公共安全学系副教授游智伟提醒,《台湾关系法》或是美国的「一中政策」建立在战略模糊上,美国不能也不会清晰界定介入台海的方式与条件,其中却也给了中共很大的宣传空间。
游智伟说明,美国的一中政策是建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基础上,然而北京忽略其中另一支柱,亦即美国「认知」中共立场一事,导致北京透过美国一中政策模糊性,尝试在国际社会扭转、镶嵌到现有规范甚至改变国际社会对一中政策观点。
游智伟说明,在双边关系,从2022至今,中共跟其他国家外交互动,提了586次台湾,其中372次提到一中原则中,有222次只有提到一中原则却不提美中三公报、《台湾关系法》等,其中显示了2个趋势,首先,这些对话主要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部分拉丁美洲,检视内容会发现,北京将一中原则跟联合国宪章绑在一起,恐是北京尝试在国际社会由下而上,以多数国家支持尝试创造另一个规范,或扭曲原本的规范或内容。
游智伟也提到,从联合国纪录可以看到中共官员尝试把中国式政策、文字镶嵌在联合国正式文件中,也诱使欧美国家只提到「反对台独」,减少提出「和平解决台海争议」的论点,以此将台海问题形塑成内部问题,降低欧美国家介入台海的正当性。
东海大学政治系教授沈有忠总结指出,这些事件的后续影响正要开始,而《台湾关系法》不仅作为一份历史文件,也让地缘政治得到延伸。他说,美国印太战略的成形《台湾关系法》扮演重要的一块拼图,美国即使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有军事关系,若无台湾关系法,第一岛链终究会出现破口。他也预期,未来几年台湾在国际上被封锁的困境应会逐步被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