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被暂缓上市!马云惹火上身 监管新政掐准三大命门

(原标题:突发!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马云惹火上身,监管新政掐准三大命门

11月2日晚,爆炸消息不断刷屏。马云惹火上身,吃瓜群众隔岸观火。

11月3日晚,上交所发布关于暂缓蚂蚁集团科创板上市的决定。上交所公告称:你公司也报告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该重大事项可能导致你公司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

我们回顾下,这两个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最先,中国证监会发布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紧接着,银监会出台关于网络小贷业务规定,要求网络小贷公司原则上不得跨省开展业务,正在上市的蚂蚁集团成为最重要监管对象。

与此同时,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认为,有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垄断地位收过高费用;“花呗”、“借呗”侵害消费者权益,普而不惠。

原本,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狂怼监管的言论,可以给蚂蚁集团再争取一些空间。没想到适得其反。马云认为缺乏生态系统的中国金融,一个晚上,多个监管部门几乎同时表态,让他感一次受了全方位的金融监管。

所以,蚂蚁集团本质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监管夹击下,蚂蚁会被打回原形,丧失可能性吗?这些对蚂蚁真正的影响会是什么?并且,严管政策落地,它背后的资本们将会面临什么?

蚂蚁的本质:中国最大的零售银行

国家四部委同时约谈一家金融机构或者金控机构领导层,前所未有。

毕竟,蚂蚁集团的体量和情况也是前所未见的。

不过,约谈的结果并没有公布,也许是一些不能说的秘密。总之,监管层还是给蚂蚁留足了面子和空间的。

管清友:不可言说太细。

更罕见的,这是马云第一次被金融监管部门公开认定,就是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这件事,就跟马云在金融峰会的那些话一样,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之前一直没人如此直接地指出来。

在监管眼中,马云是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那他说的话,性质就不一样了。

蚂蚁集团起源于支付宝业务,刚开始这蚂蚁只有一个支付通道业务,是实实在在的科技公司。

但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都殊途同归。

他们发现,放贷这门生意比做内容、卖手机、做交易撮合服务都好赚多了,所以他们无一例外地做起了网络小贷业务。通过互联网积累了大量用户后,他们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给用户放贷,慢慢发展成不输于银行的金融公司

百度小满金融、京东白条、小米贷款、360金融.......当然,蚂蚁集团是其中最巨型的大象。

这几年,蚂蚁集团一直努力撇清自己的金融属性。此前,公司名字从“蚂蚁金服”改成了“蚂蚁集团”,大打科技牌,淡化金融色彩。

穿透繁复的身份标签,从业务构成来看,蚂蚁集团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零售银行”。

蚂蚁集团有10亿+个人用户,8000万+商家用户。招股书显示,微贷科技平台利润占比高达39%,而根据华泰测算,蚂蚁集团超7成利润来自微贷。

且不说微贷业务近年来成为蚂蚁营收中的主要贡献因素,且增速不断攀升。而微贷的本质就是零售贷款。

从业务模式上看,银行特有的业务,蚂蚁都有。

行业区别于其它行业的两个特有的业务是:支付结算、发放贷款。这两大业务属于政策赋予银行业的特别业务牌照。而蚂蚁的余额宝和花呗、借呗业务也获得了牌照。

零售银行有两个核心一是流量入口,二是人均资产。

例如,“宇宙行”工行是通过全国16000多个网点(2018年底数据),几十年才积累了6.5亿的客户,目前支付宝年度活跃用户超过10亿,这是工行远远不及的。人均资产上,蚂蚁集团的人均数据肯定不及工行,但从增长趋势和总量来看,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招商银行被认为是“零售银行之王”,但蚂蚁集团的零售贷款(主要是消费贷)规模已经和招商银行是差不多的。结合蚂蚁的增速来看,很快蚂蚁的零售贷款可能就要超过招商银行。

除了零售贷款业务,蚂蚁的理财、保险基金代销等业务也跟银行业务类似。

如此看来,蚂蚁才是真正的“最大零售银行”。

同样做着银行的业务,但蚂蚁的客户风险整体比银行要高不少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受疫情影响,蚂蚁的消费信贷逾期率上升了100%,同期,招商银行信用卡贷款逾期率上升了28%,显著超出同期银行的信用卡逾期率。

银行当然属于金融机构。而蚂蚁理财、保险这些跟金融机构如出一辙的业务,也让外界普遍认为,蚂蚁集团就是一个金融公司。

事实上,在此之前,蚂蚁集团就遭受过这样的质疑。对此,他们激辩自己不是“金融”是“科技”,是因为只要贴上了“科技”的标签,在当下的资本市场中能获得最高的估值

最后,蚂蚁说服了证监会管理层。不过,最终蚂蚁在科创板上市,而不是主板。

最关键的是,蚂蚁集团最终不按银行保险4-5倍的PE估值,而是照着48倍市盈率,A+H股估值达到2.1万亿。上市公司所属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而不是金融服务

如果按照金融服务行业估值,蚂蚁的市值便是8000亿。相差很远。

在开展放贷业务的时候,蚂蚁多次强调自己的合规性,有互联网小贷、银行,是金融持牌企业;到了上市的时候,却又极力撇清自己的金融属性。说到底,还是害怕自己的金融属性影响了自己的估值。

按照蚂蚁的金融属性来看,蚂蚁当下2.1万的市值是被严重高估的。“科技”属性撑起了这高估的部分。在美国,360金融上市时也只有6倍左右的PE估值。

高估就会有泡沫,风一吹,就破。

在蚂蚁的招股上市说明书也提到,公司面临金融服务行业及其他行业监管变化的风险。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高度复杂,且不断多变。面对新的法规和监管环境,公司不能保证始终对业务作出及时调整以应对合规要求。

也就是说,蚂蚁最可怕的风险来自金融监管。

新政三大命门,蚂蚁变成银行

当蚂蚁集团成功以科技公司的身份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估值后,马云依然迫不及待地在金融峰会抬高蚂蚁集团,史无前例地抨击说银行是当铺思维,嘲笑巴塞尔协议是“老年人俱乐部”,也许就是出于对迟早将会到来的金融监管的恐惧。

监管的回响,最严厉的莫过于最新推出的网络小贷管理办法,这几乎打中了蚂蚁集团主体业务的命脉。

11月2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网络小贷管理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蚂蚁集团上市之际,监管和马云的博弈似乎正在白热化。

当然,行业法规的出台是面向全行业的监管,但在蚂蚁上市的当口,这给蚂蚁集团最核心金融部分信贷业务,带来最直接的冲击。

回到问题的焦点。我们在相关文章《马云炮轰监管背后:监管曾限制蚂蚁加杠杆,“IPO自销”破坏规则》中讲过,监管对蚂蚁集团的不满和恐惧在于,蚂蚁通过ABS发行的小贷杠杆高达百倍,这引起了金融监管和传统金融业的不满。此外,监管对于无法掌握借呗、花呗的“共债风险”有不满。

金融监管部门的任务是防风险和促发展。当马云为了蚂蚁的一己之利渴望更大的监管空间时,监管出台了新政。

其中,《网络小贷管理办法》对蚂蚁金服影响最深的几个条例,值得好好说一说:

解读:这个就打破了原来蚂蚁小贷通过在重庆注册的两个小贷公司向全国放贷的便利。但这条路并没有堵死,只要国务院银行监管机构批准,还是可以在全国放贷的。而银保监会对机构监管报表,杠杆比例,资本管控,现场检查和处罚等措施,也将紧随蚂蚁集团此后的放贷业务。而3年一发的许可证,虽然时限短了,但到底路还是通的。

显而易见,出台这个规定的意义在于,把这种网络小贷公司的审批权限,从地方提走,集中到更高的监管层手中。

2、个人单户网络小贷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30万元,不得超过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对法人或其他单户网络小贷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100万元。

解读:这条规定,限制了蚂蚁集团放贷业务的天花板。蚂蚁微贷业务的客户几乎都是被传统银行风控系统排出在外的长尾客户,以低收入群体为主。

按照用户的收入来放贷,以后蚂蚁能放出去的钱十分有限。按照此前6亿人月收入1000元这个统计数据计算,大概有6亿人,蚂蚁每年能给这些低收入群体贷款的总额不超过1万2千元。这从根本上,大大降低了风控的难度,但是,也限制了蚂蚁能够放贷的规模,限制了放贷的收入。

3、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解读:这条将对蚂蚁的整个业务规模带来深远的影响。此前,蚂蚁这些平台扮演的是交易撮合中介的角色,借给用户的钱大部分来自银行,赚取高额的利息差。

蚂蚁小贷现实中联合贷款自己出资比例大约是1%-2%。蚂蚁约1.7万亿的消费信贷中,只有360亿左右的表内贷款。也就是说,借出去的100块里面,只有1、2块是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来的。其他都来自银行的低息资金。

如果按对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要求,自己出资比例要提高到30%。那按照蚂蚁集团现有的规模,要驱动这1.8万亿联合贷款,结合表内贷款最多5倍杠杆的原则,蚂蚁小贷资本金需要达到1400亿元的规模。但是,当前蚂蚁的资本金是350亿元左右。

350亿的资金,撬动了近1.8万亿的贷款。

1.8万亿只是当下的数据,随着贷款业务规模扩张,蚂蚁需要不断的增加资本金,这几乎是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若资本金保持不变,那意味着蚂蚁的放贷规模将会大幅减缩。

网络小贷公司出资比例的规定,本质上有点像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按照上述的条例施行监管后,金融科技公司将越来越像银行。当然,其中包括了蚂蚁集团。

马云此前炮轰巴塞尔协议,也许是在此前已经收到了《网络小贷管理办法》即将推出的风声。

放贷,就是一个投入低价资金,赚取高额回报的行业。现在,蚂蚁集团放贷的成本高了,收益却不能高过新制定的15.4%的利率红线,那么,蚂蚁当下最赚钱的放贷业务给股东创造利润只会越来越低。

所以,蚂蚁集团那原本披着科技公司外衣48倍2.1万亿的估值,在去掉科技的泡沫以后,未来还将大打折扣。

蚂蚁上市后,高管股东等将在1、2年内迎来限售解禁。但上述的这些规定目前只是草案,正式施行后,也还有3年的过渡期。解禁期于过渡期之前,中间,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拉高出逃。

他们是谁?马云那强大而神秘莫测的朋友圈好友。

背后资本的盛宴

蚂蚁跟“蚂蚁”不同。现实中的蚂蚁很小,但资本市场上的这只蚂蚁很大。但也有相同点,无论是地上不起眼的小蚂蚁,还是资本市场上兴风作浪的巨无霸,它们都很喜欢抱团。

人多力量大,蚂蚁多了力量也大,甚至能抬起比自身体重重几倍的物体。而马老师的蚂蚁,则有许多跟他一样的有钱人,“互帮互助”。

《棱镜》给蚂蚁的朋友圈做了个表格,写满了给蚂蚁抬轿子,同时自己也赚得盆满钵满的大咖小咖们。如果蚂蚁成功上市,这些人也将实现财富地位跃升。

排行第一的徐建军是谁?是爆雷P2P平台东融集团前老板。

这份名单还有不少让人惊奇的地方,比如,赵薇

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以及空壳交易购买上市公司,严重违反《证券法》的赵薇及其丈夫黄有龙,被禁入股票市场5年。

自己买不了,老公买不了,那妈妈总能买吧?换个持有人,照样能在股市“乘风破浪”。

这次,赵薇母亲魏启颖,已经通过多个渠道搭上了蚂蚁上市这趟资本造富列车。

魏启颖名下上海麒鸿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在蚂蚁科技持有1.05%股权,天眼查显示,上海麒鸿为此认缴了近2.48亿元。而魏启颖持有上海麒鸿约2.33%股权。此外,上海麒鸿本身又由马云旗下云锋基金所管理,股东名单中也是名商富贾如云,包括史玉柱旗下的巨人投资、刘永好旗下的新希望投资、演员苗圃持股的西藏稳进盛达投资等等。

此外,云锋基金还管理着魏启颖名下的上海经颐投资中心(有限合伙),该公司既直接持有蚂蚁科技0.27%股份,又通过上海众付股权投资管理中心持有蚂蚁科技1.31%股权。此外,上海众付旗下的置付(上海)投资中心(有限公司)又持有蚂蚁科技1.96%股权。

上海经颐背后,则站着巨人、健康元、新希望等明星股东。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股权操作之后,赵薇母亲魏启颖,在蚂蚁科技的持股多达730万股,市值超5亿。

在整个榜单中,赵薇财富名次并不靠前,但正如其他和她一样站在蚂蚁这艘巨轮上的乘客一样,在蚂蚁上市之初,就已经尝到了蚂蚁的财富蛋糕甜美的味道。

以上海麒鸿为例,魏启颖认缴出资额为1亿元,在上海经颐的认缴出资约为2444.6万元。仅仅这一部分,对比起蚂蚁一家公司上市所带来的收益,已经翻了好几倍。更何况,云锋基金旗下所投资的公司不只是蚂蚁。挑出来说只是因为蚂蚁是最大的那一只。

10月26日消息,蚂蚁集团公布战略投资者名单和缴款金额情况,共计缴款金额935.31亿元,缴款日期为11月2日。也就是四部委约谈马云当天。

缴款完成,意味着蚂蚁的IPO之路已经走完了99%,只差最后一步,上市开盘。如无意外,11月5日,蚂蚁集团将以688688的代码在科创板上市交易。

然而,11月3日晚上,上交所决定暂缓蚂蚁集团上市。

而在开盘之前,背后的资本就已经获利了。上市,只是把获利变成大家都能看到的数字而已。如果股价攀升,马云朋友圈里的赵薇们所拥有的财富还会继续水涨船高。

即便下跌,股东们也是不会亏损的。

从2015年6月首次境内融资到2018年7月,估值水平从2600亿元增长至9600亿元。而根据最新蚂蚁集团的初步询价公告显示,其总市值达2.1万亿元,较2015年6月的2600亿元,估值增长了7倍。

早在2016年,马云就开始为蚂蚁集团引入第一批战略投资者。这意味着,赵薇们还有足够的迂回空间,股价波动对他们而言,无非是赚得多一点还是赚得少一点。

但对此次上市时接盘的股民们来说,想要吃肉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无论是监管这次对于蚂蚁的约谈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蚂蚁未来的走向,乃至于给蚂蚁设置天花板,最后成为代价的,其中必定有这次入场的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