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最“没尊严”的沙漠,被中国人拿来种土豆,亩产万斤
沙漠不仅能成绿洲,还能成为种植粮食的良田。
属于毛乌素沙漠的奇迹,放眼世界,任谁听了,都是惊为天人的程度,没有什么能打倒中国人,但在沙漠里种土豆,究竟是怎么实现的?
改天换地背后的绿色接力
毛乌素这个名字,在蒙古语中都不带好意,意为不好的水,亦或寸草不生的地方,治理之前,漫天黄沙,沙进人退的情况,也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毛乌素。
广袤的土地因为风沙,一度影响了为数不多居民的正常生活,起初的想法很简单,必须栽树,人不能被沙子赶着跑,一棵棵树苗埋进沙里,没有经验,就从失败中摸索。
穿靴戴帽、前挡后拉的经验,都是在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看到了希望,干劲也就更足了,昔日被沙漠吓退的很多人,开始坚定,沙漠也是可以治理的,生存环境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去改善。
条件苦,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准备好一天的干粮,直接就去造林,付出的多,收获的也不少,林场植被覆盖度达到了惊人的数量,光秃秃成了绿油油,为了保住这份来之不易,维护策略也被想出,禁牧、休牧和轮牧被严格执行,毛乌素逐渐从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希望的田野。
坚持很有必要,毛乌素沙漠,并非一开始就是沙漠,最早的时候,它也绿树成荫、水草丰美,变成寸草不生的模样,本质上的罪魁祸首,根本就是生态的恶化,草原既然能成沙地,自然也能回到辉煌时候,成果堪比奇迹,还林之后,并不是停止。
下一步设想,让沙漠里长出庄稼,想法很荒谬,一验证,竟真能成事,还是离谱的负负得正。
红胶泥和沙土身为沙漠中的两大害,被赋以正确的用途,结果,还真种出了绿油油的高产土豆!
专家的话有了更大的可信度,榆林说不定真的能建成陕西省的第二粮仓,但这土豆,到底是怎么种植出来的?
变废为宝后的精神奇迹
在沙漠上种树,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改变沙进人退的状态,需要承认,有效果,要付出的财力成本却很多,且重复治理不断。
治标的同时更要治本,如何在内涵上进行突破,成了专家又一阶段的探寻目标,相关尝试进展如火如荼,检验发现,在毛乌素沙漠的表面土壤中,最常见的两样东西,一个是砒砂岩,另一个就是沙子。
两者根本就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化的罪魁祸首,强强联手更强,极大的破坏就是实力,既然如此,干脆破坏二者的合作,将其中的一害变成一宝。
没人这么想过,也没人这么做过,但正如并非所有的习惯都是正确的,没人尝试过,不代表想法是错的,科学既然能推动生产力,自然也能打破先例。
14块试验田先后在基地建设,不同的水旱条件成为参照组,真被发现了好消息,虽对生态化同样都是毁坏,本质上二者却很是不同,一个保水,一个守水,恰成互补性。
有个突破口,成功就有了更大的可能,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后,终于得出结论:土豆和玉米都可以在沙漠里种植。
为了验证初步结论是否正确,试验田的栽种很快开始,几年时间,土豆的产量都超过了5000斤,收成可以说是相当的好。
到了第四年,有些表现比较好的沙漠地带,土豆的最高亩产已经可以达到上万斤,无垠且只会带来风沙影响正常生活的沙漠,忽然就挖掘出了“金子”,每亩营收至少也有个4000元。
爱能让贫瘠的土地开出鲜花,科学的培育也让沙漠种植的土豆走出国门,在欧美地区,毛乌素沙漠种出的土豆非常的受欢迎,至于这份无垠还会否创造出别的惊喜,专家们也还在尝试当中。
好消息值得嘉奖,坏消息也需要所有人心里有个底,沙漠化的危机在我国仍旧是一种很严重的情况,改变迫在眉睫,相关尝试,真的很有必要,因为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