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奋人心!国人发明“吞沙巨兽”,一天吞40亩沙漠,现已投入使用

说到沙漠,在众人的印象中,那就是一片无人之地,鸟不拉屎的地方,种什么,什么不活。然而,作为世界上面积拥有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中国的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而且还呈现扩展的态势。

看着如此广阔的沙漠面积,人们总会突发奇想,如果这些沙漠面积变成良田,变成旅游胜地,又或者被国家所利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且,沙漠的扩大化,也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所以减少沙漠面积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只是在上个世纪,由于科技的限制,人民对于沙漠还是一筹莫展。直到今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国人发明“吞沙巨兽”,一天“吞”掉40亩沙漠。如果依靠这个“吞沙巨兽”,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沙漠面积将会消失。那么,“吞沙巨兽”又是如何发明的?如今是不是可以全面利用了呢?

在我国的西北、华北与东北区域,横亘着一片广袤的荒漠。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如鬼斧神工般撒满了这片土地,总面积高达一百三十三万平方公里。往昔,这里水草丰美,是农牧并茂的富饶之地。可如今,只留下了一片漫天黄沙。

为了重塑那曾经的绿洲,为了治理这漫天的黄沙,我国在1979年,决定采取行动。一项宏大的工程——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就此拉开了序幕。工程规划期限长达七十三载,分八期工程,如今,我们已经走过了六期工程的建设阶段。

三北防护林,如同一道自然的屏障,横跨三北地区的广袤土地,涵盖了13个省份、725个县、旗、区。这是一项恢弘的工程,占地面积高达435.8万平方公里,通过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多种手段,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以阻挡风沙的侵袭。

如今,这片防护林体系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13.57%,这一数字令人欢欣鼓舞。

在沙漠治理的过程中,治沙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不仅需要承受沙漠上空烈日的暴晒,周围没有任何遮阴的地方,而且时不时刮起的沙漠风暴,又将他们吹得一身沙子。因此,许多治沙人员全副武装,包括面纱和大帽子,以应对这种恶劣的环境。

然而,这还不是最为困难的。由于治沙没有什么高科技,只能人工治沙,效率极低。按照当时的效率来算,六个人一天才搞定600多平方米的草方格。我们都知道,沙漠化的速度非常快。如果我们治沙的速度赶不上沙漠化的速度,那么,这样的治沙不能算为有效治沙。

即使是这样,国家仍没有放弃治理沙漠,而且还取得不错的成果。短短15年间,荒漠化的面积,就达到了6.3万平方公里。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我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这种治沙的成本太高。如果有一台专门治沙的机器,可以有效的治理沙漠,岂不是更好?

其实,关于制造治理沙漠的机器,我国的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的研制。直到2016年12月7日,北京林业大学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这所大学的刘晋浩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治沙机器——多功能固沙机。由于这台机器有着强大的吞沙功能,也被人们俗称为“吞沙巨兽”。

据介绍,多功能固沙机就像一个全能的机械巨人,集固沙、喷播、散草插植和割灌平茬等功能于一身,以其独特的方式将210毫米高的植株根部直接种植在地下150毫米至250毫米的土壤中。

在最新研发的随动控制技术的帮助下,固沙机能够根据自动测距的结果,实时监控并收集沙地表面的信息,确保植株插入沙土中的深度保持一致。这种精巧的设计使得植株的种植过程更加精准,也更加符合自然生长的规律。

在种植过程中,多功能固沙机还具备了直接灌溉水源的功能。这一特点不仅避免了沙子流动对树木生长的干扰,而且保证了树根能够获取到充足的水源。这样的设计使得树木的生长更加健康,也更加稳定。

令人震惊的是,多功能固沙机每小时可以种植2000株植株,覆盖面积可达5600平方米。这意味着一台固沙机每天可以种植大约40亩的植物植株,这样的效率在国际上堪称领先。

2007年,甘肃省为了治理省内3700亩沙漠,决定斥巨资购买多功能立体固沙车。这种高科技设备在治沙现场如同一头吞沙巨兽,让治沙工人惊叹不已。他们纷纷表示,有了这台“神器”,治理沙漠变得轻松快捷,原本需要花费近乎一天时间的繁重工作,现在仅需1~2小时就能完成。

在科技尚未蓬勃发展的往昔岁月里,我们已经迈出了治理沙漠的步伐。时光荏苒,经过数十年坚韧不拔的努力,中国的绿色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

如今,随着多功能立体固沙车等先进的设备设施粉墨登场,它们将赋予我们推进植树造林事业的新动力。这些威力巨大的科技利器,将使我们的森林覆盖率更上一层楼,为中国的绿色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数十年后,那些曾经的大沙漠,都会变成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良田,想想都是那么的美好、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