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學面對仇恨言論的複雜處境

美国宾州大学校长马季尔发表争议回复,遭赞助者和政界连日批评施压,于9日宣布请辞下台。法新社

宾州大学校长马季尔因在国会证词中淡化反犹太言论引发争议而辞职,显示了大学在言论自由与学生保护之间的复杂张力,她的离职是由于公众对不断上升的反犹太主义感到不安,以及对校园敌意氛围被校园行政管理人员忽视不满。

马季尔与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最近在美国国会作证,就校园内管理反犹太事件提供证词。共和党议员质询她们,询问「犹太种族灭绝」的呼吁是否违反大学行为准则?校长们用法律术语回应,即冒犯性言论必须有实际的行为才能受到处分。

这回答引发了捐助人、州长、参议员和犹太社区的愤怒,尤其是对马季尔,宾州大学因其对反犹太主义的宽容态度而损失了一亿美元的捐款,宾大董事会表态要寻找新的校长,马季尔则于几天内辞去校长职务。

问题的核心是很多犹太学生感到不安全,被人群高喊反犹太口号、教授呼吁种族灭绝,以及不时的死亡威胁迫使一些犹太学生躲起来。批评者指责学校高层在学生寻求帮助时关上了求救的门,优先考虑迫害者而不是受害者。

当今的校园文化让人想起一九三○年代的德国,那时反犹太主义在青年中被正常化,然后转变为国家意识形态,造成希特勒的崛起。在法律上,冒犯性言论受到保护,除非存在实质的威胁,学校必须仔细权衡是否因言论而对学生进行处分。但为了平衡公民自由和防止骚扰之间的微妙关系,往往需要进行实际情境的判断,大学现在承认在这种平衡作为上失败了。

校长们的焦点在维护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原则,即除了实际威胁之外,言论自由受到保护。但在这样做的同时,校长们似乎对犹太学生在当前氛围中的担忧没有同理心。

从这场争议中能得到哪些教训?首先,大学尚未解决包容、安全和意识形态多样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辞职的校长可能会满足批评者,但处理问题需要复杂的权衡。其次,教育应在偏见成为国家信条前起预防作用,大学必须教育学生历史的教训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第三,富有同情心和社区团结,比死硬的政策更为重要,同理心才能超越仇恨。

这场争议显示了大学在言论自由和学生福祉方面的高难度平衡,成功与否,在于如何调和常被视为相互排斥的理念,如自由与安全、意识形态与包容。透过勇气和智慧,大学可以引领克服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