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以巴仇恨螺旋的悲剧(杨渡)

以色列持续轰炸迦萨走廊,北部贾巴利亚房屋被毁,巴勒斯坦民众从废墟中抢救男孩。(路透)

刚从西、葡旅行归来,此行刚好碰上哈玛斯对以色列发动攻击,以色列全面反击的时机,亲眼目睹欧洲民情对此事的反应变化。本来舆论大部分同情以色列,可是当以色列发动全面断水断电,对付迦萨的200万平民百姓之后,社会风向慢慢变了。

在巴塞隆纳街头,一个高第建筑纪念馆的对面,近500人的群众聚集声援巴勒斯坦,要求和平,禁止杀害平民百姓。随后,里斯本的群众集会人更多了。这是由于以色列炸毁一座医院,死亡超过500多人,社会同情大增。声援者呼吁给巴勒斯坦出路,不可断水断电,要还给平民一个人道的对待。即使以色列这边,也有拉比出来呼吁和平。但迦萨平民像是待宰的羔羊,一座孤城等待死亡,等待毁灭。

在这样的情势下,民情风向开始转变。过去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使得人们充满同情。可是这些同情慢慢转变了。更多人转向于认为,受迫害者更不应该变成对另一个种族、另一群平民的加害者。这一改观,恐怕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长远来看,对犹太人是不利的。我不知道犹太人,特别是欧美的那些企业家、政治家有没有考虑到,今天对迦萨平民的加害,其实是对整个犹太民族未来的一种伤害。

想来也真是悲哀。以巴曾有过和平的时期,那就是巴勒斯坦解放军的领导人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在1993年曾签署了《奥斯陆协议》,让巴勒斯坦建立自治政府,双边关于土地、和平相处的方案做了规范。隔年以色列外交部长和阿拉法特还得到诺贝尔和平奖,不料过了几个月拉宾就被暗杀了。以色列接任者随即不承认和平承诺,以巴关系渐趋紧张。

悲剧的是,过了十年之后,2004年,阿拉法特因病死亡,后来送往瑞士、法国就医的过程显示,他其实是被暗杀的。外界普遍怀疑,他是被以色列的特工组织摩萨德给暗杀的。两个和平主义者被暗杀,以巴和平希望就此破灭。两边几度由激进分子掌权,和平就更加渺茫了。

和平谈判的取得是很困难的。因为在极端对立下,要采取温和的立场跟对方谈判,达到一个彼此接受的、互相妥协的方案往往要腹背受敌。前方是对方所提出来的条件能否接受;后方则有更多的激进者要来反对温和路线,批评妥协者得到什么好处,甚至被批判为投降主义,(用台湾网路的通俗语言就是「跪舔」)。而激进者最容易取得道德制高点,绝对的牺牲甚至死亡,召唤民众的支持。温和路线的出现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社会非常强大的信赖与支持,才能够出面去谈出结果。

阿拉法特与拉宾都是如此。但这两人都被暗杀了。以巴双边变成一种仇恨的螺旋,直到今天,仇恨扭得紧紧的,谁也解不开。

事实上,这个世界越来越让人忧心的局势就是:政局慢慢由极端的主张所掌握。而极端分子在网路时代非常容易取得关注,赢得群众支持。他们诉求绝对性的主张,简明的二分法,带有道德高度的呐喊,很容易得到群众的盲从。其结果就是带着群体走向对抗之路,再无缓冲的余地。以巴只是一个特别鲜明的例证。

而台湾呢?台湾要更加警惕到极端的仇恨言论,会使得两岸关系走向危险、走向极端而无法回头之路。网路上的仇恨言论让两岸的极端主张很容易被看见,那些深绿台独与大陆的粉红急统都可以搏眼球,但如果两岸变成一种恶性的对抗,造成仇恨螺旋,后果就很难收拾了。

这或许是两岸在看到以巴问题的时候,应该学习到的智慧。千万不要让仇恨的螺旋继续旋转下去。

(作者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