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比中国强在哪?专家:中国从14亿人中选人才,而美国则是77亿

【前言】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人才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曾经,中国转型和战略问题专家邱震海的一句话引发热议:“中国从14亿人中选人才,而美国则是77亿,”

邱教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现实?

【中国人才外流】

近年来,中国人才外流的问题日益凸显。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选择留在国外的人才中,不乏来自中国顶尖高校的毕业生。

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例,2006年从这两所学校毕业的本科生中,有超过1000人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

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继续留在美国工作和生活,而没有回国发展。

说起人才流失,人工智能(AI)这一当今最热门的科技领域,中国人才的流失情况令人担忧。

根据麦克罗波洛智库的调查,全球65%的顶级AI人才来自中国和美国,而70%的人选择在这两个国家工作。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比例,但细究之下,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中国在不断产出人才,而美国则在不断引入人才。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多的中国人才选择留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呢?

许多科研人员反映,研究环境的差异是一个关键因素,美国的研究环境更加开放、自由,资源也更加丰富。

相比之下,中国的科研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术不端、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等。

在美国,只要你有能力,就能获得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在中国,有时候“人情世故”可能比实际能力更重要,这让一些专注于科研的人才感到失望。

再者,美国能够为高端人才提供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这对于刚刚完成学业、希望尽快实现经济独立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选择留在美国的中国人才,正在为美国的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以硅谷为例,据统计,那里有超过20000名来自清华、北大的学生在从事科研工作,在美国顶尖芯片专家中,有一半是中国人。

更具体地说,以Space X公司为例,这家全球最大的私人火箭研制和发射公司,拥有9780名员工,其中有1000多人毕业于清华和北大。

这种情况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这些人才最初是由中国培养的,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本可以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但现在,他们的才能却在为其他国家创造价值。

你们看,面对如此严重的人才流失,中国该如何应对?

【美国的吸引力】

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人才的“磁吸器”,并非偶然,它的成功源于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顶级学府不仅吸引了大量国际学生,也为他们提供了世界级的科研平台。

这些学校不仅硬件设施先进,更重要的是,它们培养了开放、创新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创新。

而且美国的科研投入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据统计,美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长期保持在2.5%以上,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充足的经费保障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优越的工作条件,使他们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

此外,尽管近年来有所收紧,但美国的移民政策总体上还是相对开放的,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通过设置H-1B签证、绿卡等制度,美国为外国人才提供了合法长期居留的途径。

而美国吸引全球人才的策略,起始于在建国初期,当时美国就实行了开放的移民政策,欢迎各国移民前来定居。

二战后,美国的移民政策开始转向质量导向,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震惊了美国。

为了在科技竞赛中赶超苏联,美国开始大力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这一时期,大量欧洲科学家移居美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科技发展。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系统化地吸引留学生,通过提供奖学金、完善就业政策等措施,美国成功地将全球优秀人才吸引到自己的土地上。

这些政策的效果是显著的:到1969年,美国的留学生人数就达到了12万。

所以,为什么说美国能从77亿人中选才呢?

事实上,这是因为美国通过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水平、开放的文化环境,以及相对宽松的移民政策,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了全球人才的集散地。

以硅谷为例,根据统计,硅谷科技公司的员工中,有超过一半是外国出生的,这些人才来自印度、中国、欧洲等地,他们为美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是科技领域,在商业、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美国都吸引了大量国际人才。

比如,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就出生于南非,后来移居美国;谷歌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则出生于前苏联,这些例子都说明,美国确实在全球范围内选拔人才。

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中国又该如何应对,才能留住本国人才,同时吸引国际人才呢?

【中国的应对之策】

近年来,中国实施了“千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引进计划,旨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

这个计划不仅提供丰厚的薪酬待遇,还为回国人才提供科研经费、住房补贴等多方面支持。

而且中国也在努力改善国内的科研环境,例如,增加科研经费投入,2021年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达到2.44%,虽然还不及美国,但已经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如简化科研项目申请程序,减少科研人员的行政负担等。

此外,中国还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过去,中国的人才评价过于注重论文数量、职称等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实际贡献。

现在,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采用更加全面的评价标准,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

要留住人才,仅有引进措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在这方面,中国正在进行多方面的努力。

首要做的教育改革,中国正在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也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中国正在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这不仅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也为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次是人才使用机制的改革,中国正在努力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固有观念,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

不过要真正留住人才,最终还是要构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环境,或许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深化改革开放,中国正在进一步开放市场,优化营商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吸引外资,也能为国际人才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非常重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这对于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第三营造国际化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改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使国际人才能够在中国找到“家”的感觉。

最后,努力培养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鼓励多元文化交流,消除对外国人才的偏见和歧视,让每一个人才都能在中国找到归属感。

这些措施已经开始显现成效,据统计,近年来中国留学人员的回国比例不断提高,从2010年的不到三分之一上升到2020年的80%左右。

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才也开始选择在中国发展。

【结语】

我们相信,人才流失只是暂时的,毕竟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这为我们培养和吸引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不断完善人才政策,改善科研环境,构建国际化的人才生态系统,中国完全有能力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随着这些措施的深入实施,中国终将成为全球人才向往的热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参考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