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俄在中国」到「美国在中国」

(图/达志影像)

月前国史馆正式发表《蒋中正日记》7册,引起各方瞩目。然而,当年蒋氏在台复职、国府内外情势稳定后,1956年出版了另一皇皇巨著《苏俄在中国》,却在世人的记忆中逐渐褪色。

《苏俄在中国》反映蒋氏当年处理中俄关系的心路历程。同样是应对强国,上世纪中华民国与苏俄的斗合关系或可映照今日中美的冲突角力。然而后者的影响力远超过前者,不但涉及中美两国关系,且牵动全球情势的祸福演变。借用前书书名,似该探讨「美国在中国」了!

美国前国务卿季辛吉日前以百岁高龄逝世,世人想起他半个世纪前推动美中建交的过程。事实上,美中建交后初期关系尚称平稳,纵有六四天安门与南海撞机等事件,并未妨碍美国协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大量开放学生赴美进修的「友中」政策。美国的目的在于希望藉之促使大陆进行结构性的改变,从经济与文化面使之「非共化」。

笔者1990年代在华府工作时期,曾遇美国官方与智库友人询问:美国促成苏联瓦解并推荐戈巴契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可否套用到中国方面?我坦率答称:「他们不愿受西方世界欢迎,他们只想存活。」

大陆80年代开始的开放改革措施遇上美国协助入世可谓如虎添翼,加上中国人发挥「经济型民族性」,使得大陆国力快速增长。2010年超日追美,跃升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美国在埋首中东反恐行动之际,回头一看,赶紧祭出「重返亚洲政策」,白宫开始冷对中国。

盱衡数百年来国际情势的变化,每个世纪的超强几乎都由西方国家轮流担纲。近例就是19世纪的英国改由20世纪的美国接棒,然而当时未见英国祭出「修昔底德陷阱」,执行反美政策。相反地,今天美国眼见中国俨然接班,且又「非我族类」,遂表露出盎格鲁萨克逊人的优越感,强调美国连庄的必要性,不愿换手。

美国2018年正式开启反中政策,迄今未蒙其利,反而全球同受其害。美中领袖日前终于在旧金山APEC会晤,5年多来的紧张氛围稍获缓和,但并未改变美中关系前述的结构问题。拜登与习近平为了各自的内部政经压力,与俄乌、以哈两场战争未歇,不得不暂时将两国形同对撞的态势按下pause。至于完全stop,则要看台湾问题的发展。

美中竞斗涉及各自「外交文化」的两个核心差异。一是美国因应双边或国际事务倾向「区隔处理」,例如:南海扩张不能让步,但气候议题可以合作。然而中国讲究「整体考量」,总的气氛搞僵了会牵制个别事务的进展,没法「桥归桥、路归路」。另一差异则是季辛吉在其《论中国》所称:美国人下象棋,互吃对方;中国人下围棋,着重围攻。

往昔《苏俄在中国》仅算是区域问题,苏俄觊觎中国东北与外蒙古;而今「美国在中国」则是全球问题,美国眼红中国的科技与军力。当年史达林勾结罗斯福与邱吉尔,蒋介石常遭「暗杠」。而今拜登年老体衰,还要面对连任难关。相对地,习近平离美返京后马不停蹄,立刻到上海召开经济发展座谈会。7日在北京与欧盟领袖会晤,下周还将访问越南,全球到处固桩。美国国会与媒体一片反习,但他显然是块美国政府难啃的「硬骨头」!

「美国在中国」还在持续上演,可是报载美国扩大执行对中晶片禁令,将派员来台画红线;加上美国介入台湾大选的传闻不断,令人不禁怀疑sideshow「美国在台湾」会更抢戏?那又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了。

(作者为前大使、国立清华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