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虐兒檔案:受虐者的「施虐傳承」怎麼修復?

图为电影《美国式犯罪》(An American Crime),根据1965年印第安纳州的真实事件「希维亚虐死案」改编,该案当时被称为印州最可怕的监禁施虐事件,手段极为冷酷的集体犯罪。在悲剧之后,该如何修复不幸的循环? 图/《美国式犯罪》剧照

文/苏听雨

2018年震惊美国社会、发生于加州的「特平虐儿案」(Turpin case),审判结果在今年4月19日判决出炉,长期拘禁13名亲生子女的特平夫妇遭判处无期徒刑、25年内不得假释。这起虐待事件,是去年特平夫妇被发现将他们2岁至29岁的子女共13人,长年监禁与外界隔离、而且生活在营养不良与肮脏的非人环境,甚至规定子女们一年才可以洗一次澡。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他们的身形与发展似乎都落后原本年龄应有的样貌,受虐者刚被发现时,警方甚至无法一眼辨识出这13个孩子中,其实有7人已经成年。

亲生父母为何下此毒手?回溯特平夫妇的成长背景,才发现这是虐儿悲剧的延续——母亲路易丝.特平 (Louise Turpin)在儿时就被祖父长期性侵,后来甚至被自己的母亲所利用,作为赚钱媒介提供给那些有恋童癖的有钱人充当性玩物。这段不幸经历,也可能间接影响了特平虐儿案的发生,让没有弥补的伤痕延续到下一代。

特平夫妇长期拘禁13名亲生子女,在今年4月19日遭判处无期徒刑。然而回溯特平夫妇的成长背景,才发现这是虐儿悲剧的延续。 图/路透社

特平夫妇住家,也是受虐者被发现的监禁处。13名子女长年监禁与外界隔离、而且生活在营养不良与肮脏的非人环境。 图/路透社

特平夫妇的案件再度引起美国社会对于儿虐问题的关注。美国的儿虐问题有多严重?根据美国儿童局统计,从2013年开始,美国每年平均约有70万的儿童被通报「儿童疏忽」( Neglet) 或「虐待」(Maltreatment )。全国儿童联盟(National Children’s Alliance)在2015年的统计报告也指出,0-17岁的儿虐被害人中,0-6岁与6-12岁各有37%,13-17岁26%。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儿童被发现性虐待、近20%的儿童被发现是身体虐待。

虽然近年来美国儿虐趋势的数据逐渐下滑,但越年幼的婴幼儿遭受虐待或疏忽照顾的比例却越来越高:2017年美国儿童局统计各州报告,将近30%的儿虐或疏忽案件中,受害儿童年龄低于3岁。而事实上,每1,000个0-1岁的婴儿中就有25个可能遭受疏忽、不当照顾或虐待——90%的施虐者则多半来自父母、保母、主要照顾者或是亲属。

根据美国儿童局统计,从2013年开始,美国每年平均约有70万的儿童被通报「儿童疏忽」或「虐待」。图为特平夫妇全家福,包含遭到监禁施虐的13名子女。 图/美联社

在儿童福利和人权方面,美国是相对进步许多的国家,当虐儿案件发生后,相关单位是如何面对与处理?通常在第一时间,美国各州往往都有儿童保护服务的介入,包含负责调查评估的社工,判断该案件是否有具体事证为儿童虐待。评估分为三个等级:「没有危险到轻度危险」、「轻度到中度危险」、以及「中度至高危险」。

如果确实为轻度危险以上之儿虐情节发生,就会邀请主要照顾者加入社区的「家庭处遇服务」(Family Interventions),服务内容包含亲职教育(Parent Education),儿童照顾支持、心理咨商、以及确保避免再次受暴的安全规划等,这些内容其实与台湾的服务大同小异。

而如果是严重的儿童虐待案件,美国少年法庭(Juvenile Dependency Court)就会决定是否将儿少移出家中、并转安置到寄养家庭或其他安置机构,同时要求施虐者或其家属加入家庭处遇服务。如果情节严重的话,警察就会提起独立告诉并将案件送至司法单位进行审判,就算案件最后没有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在很多州,施虐者的名字也往往会被放进州立的儿虐状态登记处(State child maltreatment registry)。

而如果是严重的儿童虐待案件,美国少年法庭就会决定是否将儿少移出家中、并转安置到寄养家庭或其他安置机构。图为同样改编自1965年希维亚虐死案的电影《The Girl Next Door》。 图/《The Girl Next Door》剧照

建立社会安全网是一种方式,但要从根本解决虐待儿童的问题,可能要从施虐者背后的成因来着手。在美国,探讨儿童肢体虐待类型的案件,其发生的家庭背景各式各样,不过综合相关研究调查,其组成因素大致包含:家长与监护人或照顾者的年纪太轻、单亲且无足够支持的资源系统、家境低于贫穷线或长期失业家庭、教育水准相对低落等等。

肢体虐待孩子的父母或亲属,更可能有低自尊、冲动控制能力差、或患有其他心理相关疾患,并伴随着反社会行为的出现。疏忽照顾(Neglectful)婴幼儿的父母,除了上述状况以外,也可能正面临重大的生活压力与转变,例如结婚、搬家、生子或寻找工作。这些特征都会影响育儿能力和状态,这些父母也可能往往与社会中断关系,无法应对压力和难以获得社会支持系统。

除此之外,研究也发现,有虐待倾向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的发展有过高的期待,无法理解婴幼儿的需求、希望他们可以尽快自立或是如成人一样成熟表现,这样的父母因此对于孩子的哭闹或各种情绪的容忍度也偏低。

1965年的希维亚虐死案(Murder of Sylvia Likens),16岁的少女希维亚背监禁在邻居怀特夫妇家中(Wright),惨遭集体虐待致死。 图/维基共享

肢体虐待孩子的父母或亲属,更可能有低自尊、冲动控制能力差、或患有其他心理相关疾患,并伴随着反社会行为的出现。图为犯下希维亚虐死案的怀特夫人(本名Gertrude Baniszewski),最后判处终身监禁。 图/美联社

童年的受虐阴影是不是长大就会释怀了?这些儿虐事件可能会持续影响到一个人成年,为身心健康都带来变化。这个论点源自于美国1990年代一份有划时代影响的研究——「儿时不幸经验研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探讨儿时不幸经验对个人影响的深远与广度,甚至进一步促成了医疗单位更重视身心整合的治疗,或是犯罪矫治领域更具系统性的理解。

这个研究是从一个减重计划开始,当时的医疗机构凯萨(Kaiser Permanente)的内科医师费利帝(Vincent Felitti)发现减重治疗的中辍比率高达50%,在他们深入研究2,000多个病例、并透过儿时不幸经验评估量表(ACE量表)评估后,发现有2/3的人都表示儿时曾遭遇不幸经验,28%表示曾遭受肢体暴力,21%表示曾经遭受性暴力。

这些接受治疗的人发现自己一旦瘦下来后,却反而增加被骚扰等经验,让他们在很短的期间内再度复胖。这在ACE量表评分中,有四项不良的儿童经历的人比起自陈没有相关经历的人,其酗酒机率超过7倍,被诊断患有癌症的风险增加一倍; ACE量表得分高于六分的人,其自杀未遂的风险增加30倍。

从特平夫妇的案件来看,儿时不幸经验的影响不光发生在个人身上,甚至有可能延续到下一代。

根据2018年一项美国刊登在《儿科》(Pediatrics) 的研究报告中,350对参与研究的亲子中,85%的父母表示自己过去曾经经历一项以上的儿时不幸经验,而有18%的父母表示自己经历过六项以上的儿时不幸经验;研究发现父母的儿时不幸经验与自己后代的健康整体状况确实有相关,虽然随着孩子年纪越大可能相关性越低,但与婴幼儿出生体重较低或是较短孕期确实还是呈现高度相关。

虽然其中的关连性的确还需要更多研究佐证,但是父母的儿时不幸经验的确可能在父母的生命中产生所谓的「风险炼」 (Chain of Risk),让其后代生长在较为不健康的环境。比方说,一个妈妈的童年受虐经验与过去原生家庭带来的压力源,可能还是会持续影响她的后代,再一次形成生活压力源、或是导致家庭功能丧失,形成高风险家庭。

特平案中的路易丝.特平 (Louise Turpin),在儿时就被祖父长期性侵,后来甚至被自己的母亲所利用,作为赚钱媒介提供给那些有恋童癖的有钱人充当性玩物。这段不幸经历,也可能间接影响了特平虐儿案的发生,让没有弥补的伤痕延续到下一代。 图/美联社

极端的情形下,甚至有可能有意无意复制了自身受虐经历,而让自己的孩子持续落入儿童不幸遭遇的情境。

在这样高风险或是「不幸经验代间传递」(cross-generational)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往往增加了他们落入犯罪危险环境或怀孕、过早性行为的可能。加拿大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中,针对5,942名青少女怀孕的小妈妈进行研究,他们发现那些进入政府儿童保护系统(Child Protection Services) 的小妈妈当中,他们的的孩子有48%左右也会在分娩后到两岁之前进入儿童保护系统安置。

相较于没有进入儿童保护系统的小妈妈,只有大约10%左右的小孩会进入政府儿童保护系统。这项研究再次支持了儿时不幸经验的代间传递效果,但这其实也提醒了我们,小爸爸小妈妈的年龄可能不是儿童虐待的成因或是唯一危险因子,而是需要我们去重视青少年怀孕背后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并且去思考如何改善环境与教育,而不是借由污名化、隔离、或惩戒——因为这反而可能造成持续累积他们的儿时不幸经验。

小爸爸小妈妈的年龄可能不是儿童虐待的成因或是唯一危险因子,而是需要我们去重视青少年怀孕背后的背景、成长环境问题。 图/美联社

过去的不幸经验让人失去爱的能力?

儿时不幸经验往往造成儿童长期处于反抗或逃避的状态,并且较无法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虽然这样的人际互动状态往往可能持续到成人,但是也已经有研究指出,就算儿时处于不安全、缺乏信赖关系的成长环境,长大后还是有可能与他人建立安全信任的人际互动关系。

这样改变的关键,就是在这个人成长的历程中,有个贵人,可能是他的老师、邻居、爱人、朋友,曾经好好的理解过这个人的需求,好好的倾听与回应他的需求。目前美国所有儿童保护的措施与防护网,就是为了尽量能让这样有助安全成长的社区支持网络可以成形。

而近年来,各国研究指出,专制权威型的管教模式可能会增加孩子日后忧郁症等身心状况促发的可能,更进一步指出父母亲适当的回应孩子的需求,与孩子建立安全依附连结,才是有效增进孩子健全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关键。

身为一个人,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应该包含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 的能力,因为这样的关系才是我们生存、学习、工作、爱和生育的必要存在。或正如本案施瓦茨法官对特平夫妇的告诫:「孩子是天赐的礼物,不只是对父母或家庭,对这整个社会而言都是。」

「孩子是天赐的礼物,不只是对父母或家庭,对这整个社会而言都是。」图为特平夫妇案之后,民众带小孩到案发地点放上祈福的礼物。 图/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