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那麼簡單?造林增匯獲碳權 環部:並非參與就能取得

环境部鼓励各界参与植树造林活动,达到增加碳汇进而获得碳权,但强调不是参与就能取得,须长期执行监测才能依实际增汇量提出申请。联合报系资料照

今天是植树节,造林具备多元效益,环境部鼓励各界参与植树造林活动,达到增加碳汇进而申请到碳权,但不是参与就能取得碳权,强调须持续执行数年并监测;除已公布的首批143项减量方法外,目前有3项与林木碳汇相关减量方法提出。环境部提醒,碳汇不等于碳权,碳权也非自然碳汇唯一价值。

气候署表示,针对造林增汇效益,我国已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量机制」,就人为经营的造林增汇活动以核发「减量额度」(也就是碳权)作为诱因,鼓励事业参与造林,但不是参与活动就能取得,除要依减量方法执行自愿减量专案,经注册审查、持续执行数年并监测,才能依实际增汇量提出申请,由环境部审查核发碳权。

气候署说,碳权是供事业用来抵减其必要的减量,环境部会邀请专家学者组成审议会进行审查,避免不当核发碳权;林木生长可固碳,有助于国家增加碳汇,若要以增加的碳汇取得碳权,必须是人为经营的造林增汇活动,并证明是经努力以符合自愿减量机制的要求。

环境部也依气候法订定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量专案管理办法」,事业应依减量方法规画及执行减量措施,才能申请核发碳权;气候署表示,除已审定公开的首批143项减量方法外,也受理新的减量方法审定申请。

包含农业部提送的「森林经营碳汇专案活动」、「竹林经营碳汇专案活动」及「改进农业土地管理」等3案,以及社团法人国际气候发展智库学会同样也提出「森林经营碳汇专案活动」待审,总计共4案与林木碳汇相关减量方法,目前已办理公众意见搜集,后续将进入审查程序。

另外,气候署指出,市面上出现许多减碳或碳净零相关的学院、课程,宣称上完课就能成为碳权交易师、碳汇开发师、碳交易管理师等,但碳汇开发须规画合理的造林方式、抚育措施,并就造林范围设定合理监测样区、频率及方法等,须投入资金及人力确实执行并持续数年,并非一蹴可几,提醒民众勿被夸大不实且错误的宣传资料蒙骗。

环境部呼吁,鉴于造林植林的增汇效益,我国已将「增加森林面积」、「强化森林经营管理」及「提高国产材利用」纳为2050净零排放中「自然碳汇」下针对森林部分的三大重点推动策略;碳汇并不直接等同于碳权,碳权也并非自然碳汇的唯一价值,我国将着重在自然碳汇的多元功能及生态意义,透过多元措施及诱因机制推动自然碳汇增汇工作,创造净零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