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欧晶片政策比一比 最大挑战是时间与人才
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16日起一连两天在安特卫普举行年度世界技术论坛(ITF World),除了探讨先进半导体技术,方兴未艾的各国「晶片法」也是焦点。(图/ 中央社)
欧盟内部市场政策执行委员布勒东在论坛致词时说,将「在欧洲打造整个产业链生产基地」,不愿在先进晶片发展中落后美国和亚洲。(图/ 中央社)
来自美国、欧盟、日本的科技产业官员今天齐聚比利时一场半导体论坛,分享各自晶片法案的特点与挑战。美国可谓包山包海,欧盟谷底直追野心最大,日本方向较聚焦,而共同的挑战就是时间与人才不够。
全球半导体研发重镇—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今明两天在安特卫普举行年度世界技术论坛(Imec Technology Forum,简称ITF World),除了探讨先进半导体技术,方兴未艾的各国「晶片法」(Chips Act)也是焦点。
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兼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主任罗卡西奥(Laurie E. Locascio)在其中一场座谈表示,商务部在美国晶片法案下主导500亿美元(约新台币1.5兆元)晶片基金,其中390亿美元用于鼓励生产,目标就是「让晶片制造重回美国」。
另外的110亿美元则用于研发补贴,核心机构是即将新设的「国家半导体技术中心」(National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enter,NSTC),包括总部和遍布全国的分部,以建立单一窗口。
此外,还有先进半导体计划等,「这个夏天会有许多(新措施)发布」,罗卡西奥预告。
除了商务部所辖,美国还将投入重金供国防机构发展军用晶片、教育机构培育半导体人才等等,企图包山包海。
出席同场座谈的欧洲联盟执行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资通讯网络暨科技总署(DG CONNECT)总署长史科达斯(Thomas Skordas)则说,欧盟晶片法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对外依赖,三大支柱包括促进研发、吸引最先进技术的投资,以及强化供应链韧性。
欧洲在全球半导体价值链以研发和晶片生产设备见长,制造晶片的能力落后于美、日、台、韩,先进晶片更是缺乏本地客户,加上有汽车大厂优势,被认为较适合发展车用晶片,也是台积电考虑赴欧设厂的主因。
但欧盟内部市场政策执行委员布勒东(Thierry Breton)上午在此论坛致词时,除了说将「在欧洲打造整个产业链生产基地」,并拒绝欧洲应制造相对较不先进的车用晶片,不愿在先进晶片发展中落后美国和亚洲。
欧盟晶片法案预期吸引成员国政府及民间投入的总经费约430亿欧元(约新台币1.4兆元),整体规模远逊于美国,却也是什么都想要。一位参加论坛但不便具名的台湾晶片界人士向中央社记者说,欧盟半导体政策似乎「没有找对题目」。
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商务情报政策局长野原谕(Nohara Satoshi)也出席前述座谈,他说明日本的半导体政策三阶段,第一是加强现有生产能力,台积电在日本投资设厂计划是其中重点;第二是寻求国际合作,研发下一世代的半导体;第三是进一步发展光电(photoelectronics)等原有强项和人工智慧(AI)等。
野原认为,研发新世代半导体是日本整个策略最重要的部分。他说,过去日本产业政策主要辅导本国企业「闭门造车」,从不少失败案例中得到历史教训,「这一次我们采取开放态度」,政府拿出资源强化供应链,不论是日本自家企业或外国理念相近伙伴,都欢迎投入。
主持人问三位官员各自推动晶片政策的最大挑战,美国的答案是「在短促的时间内要执行许多政策」,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是「如何让体系动起来」,日本的答案则是「如何加速并促成合作」。三人都同意半导体技术人才的匮乏也是一大难题。
对于全球兴起晶片法案热潮,imec执行长范登霍夫(Luc Van den hove)在上午演说时指出,晶片法很有机会为产业创造群聚效应,但每个地区各有半导体强项,若法案目标是追求完全自给自足,将会延缓创新,带来严重的挫败。
过去以来半导体产业的成功来自于高度互相连结,包括imec和晶片生产设备龙头艾司摩尔(ASML)都能让相互竞争的晶圆厂共同投入早期研发。范登霍夫主张各个晶片法应促进国际合作创新,让整个半导体生态系提升,「我们的产业是立基于团结而不是分化」。(编辑:高照芬)11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