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选后过渡期 台海危机或转机
(图/路透)
倒数10天的美国大选,不仅选情胶着,选举结果也牵动着全世界、乃至美中台的敏感神经。其中最重要的,不单单只是川普或贺锦丽谁将胜出,而是从11月5日美选结束到明年1月20日新总统就职前的过渡期,对于台海关系究竟是机会之窗还是兵凶战危?!
无论是目前的中东紧绷、俄乌僵持、乃至北韩升温,或均可视为是各个国际行为者利用美选的国际权力真空期,想方设法争取最大的议价筹码,来面对美选后的新变局。但不可讳言,由于从美国新任总统的出线到就职还有两个多月的过渡交接期,近期各国之间激烈的博弈恐会持续下去,特别是倘若川普胜选,或呈现2020年选举时的僵持争议,更可能延长真空期的大国博弈。
而在这场真空期之中,北京更成为举足轻重、动见观瞻的重要行为者。在兵推中我们也预想了北京究竟是会利用上述过渡期的真空,积极穿梭在世界各地的区域冲突,扮演起「后备世界警察」的角色?还是会火上加油地让区域冲突延烧扩大,以进一步打击美国在日后的威信?无论北京的战略选择为何,可以确定的是,其势必会借此进一步积累在台海问题上与未来美国新领导人议价的筹码。
限缩而具体一点地说,在短期内,如何有效制约北京口中的「以台制华」、「以美谋独」等「美台勾结」行为,或许将成为其在这段时间对台政策的重点。
而根据过往的互动经验及兵棋推演的预判,美台之间在这段美选过渡交接期最可能的大致有二:一是台湾总统与美国新任总统当选人的「互动」,二是蔡英文前总统的出访美国。
对于前者,笔者认为可能性不高,因为若是当选的是贺锦丽,由于她有现任美国副总统的身分,受限于政治现实,几乎不可能与赖总统通上电话;至于若是川普胜出,相信他对于当年(2016年)与蔡总统通电后的政治效应记忆犹新,恐怕也有相当困难。
至于后者,由于蔡前总统已有出访欧洲的经验,拜登政府与其任内又有密切而充分的沟通,或更希望可在其卸任之前促成此行,成就所谓的「拜登政治遗产」,因此蔡成行的可能性不可谓不高。
因此,接下来要观察的,将会是北京当局对于蔡英文访美的态度。北京究竟要在这个美选的权力过渡真空期,将蔡访美视同为当年裴洛西访台般地升高台海紧张局势,以强悍地宣示立场?还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反从上述国际区域冲突的折冲中,争取未来和美国的议价筹码?考验着北京当局的战略判断。
更直白地说,美选后过渡交接期的台海形势,究竟是机会之窗还是兵凶战危,其实存乎北京一念之间。(作者为中华亚太菁英交流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