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治不了的沙! 与天争地34年「荒漠变绿洲」沙漠后退25公里

▲ 宁夏中卫治沙固沙示范基地。(图/记者任以芳摄)

记者任以芳/宁夏中卫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早期饱受沙尘暴之苦,经历几代治沙人的努力,20年来,沙尘天气从每年300多天降到100多天,腾格里沙漠距离中卫市后退25公里。投身治沙工作迈入34年的大陆中卫市国有林场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接受访问说,「没有我治不了的沙。」多年与天争地,从人工治沙到现在机械补助扎方草格,加上自己研发种植工具,已经申请新型专利,推广到新疆与甘肃,同时受到其他国家关注。

上个月23日,2024「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活动邀请来自非洲和亚太14个国家的记者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了解大陆近年先进防风治沙理念与方法,以及体验让沙地变绿地的扎麦草方格,也让各国佩服大陆「与天争地」的毅力。

回顾十多年前,总面积仅6.64万平方公里的宁夏,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包围。而宁夏中卫沙坡头地区处在大陆第四大沙漠腾格里的东南边缘,是历史上受风沙侵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得名沙坡头。

早期沙尘暴情况严峻,当地居民吃饭配沙,衣服带沙都是日常。1954年,为了贯通西北和华北之间的大通道,大陆开始计划修建全长990公里的包兰铁路,沿线大多是荒漠戈壁,还有140公里沙漠,沙坡头段从高达百米的沙丘间穿过,被外界视为根本不可能达成的任务。

最终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发现1米×1米的低立式格状草沙障效果最佳,麦草方格固定沙丘法由此诞生,温柔强韧草方格未包兰铁路保驾护航,至今60年没有出现问题,也为往后宁夏带来不一样命运。

▲宁夏治沙专家、中卫市国有林场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图/记者任以芳摄)

自20世纪50年代初,中卫市走上防沙治沙之路,一代代治沙人投身沙漠付出一己之力。中卫市国有林场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是土生土长的中卫人,从小深刻体会沙害之苦,小时后吃饭碗里都是沙子,常常一夜刮大风,隔天家门都没办法开。

唐希明回忆,「70年代有一场沙尘暴,能见度不到50公尺,我正好上小学,放学时突然沙尘暴,亲眼见到同学被刮到水渠里失去生命,我内心有小心愿,要好好学习,离开这个不适合人住地方。」最终,他1991年从西北林学院毕业后回乡,在中卫治沙林场防沙治沙一做就是30多年。

唐希明受访时分享,当时毕业后飞回家乡,第一代人已经发明1米乘1米扎草方格只是固沙第一步,还在草方格里栽苗种草才能形成永久固沙屏障,形成了一套「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治沙模式,建立了「五带一体」治沙体系。

▲唐希明示范扎方草格。(图/记者任以芳摄)

如今新治沙模式,机械化取代人工扎方格,一天可以扎40多亩地,再加上无人机撒种子,传统人工最多做3亩多地。2017年,他发明出一种「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命名为「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

此前两人一天只能栽600-800株树苗,一天可以种1500株左右树苗,每一株根部刚好到达湿沙层,这不仅使得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造林劳动成本也节省了近一半,造林效率整整提高一倍,该项工具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被推广到甘肃、新疆等地

唐希明也解释,「我们种植这些树,方式是先让沙漠变成绿洲,没水的条件下,先种下草方格,经过治理后,减少风沙流动,在有水的条件下才种经济林,透过这样方式5年下来,植被覆盖率到达44%以上。」

「50、60年代几乎是一场风一年都在刮,腾格里沙漠距离中卫市只有5公里,经过几十年治沙治理,沙漠已经向西北方向移动25公里,现在不刮风天气有200多天,就是经过几代治沙人努力,沙尘暴也减少了,大家真的特别辛苦。」唐希明感慨的说。

▲宁夏治沙草方格里面的「希望之苗」。(图/记者任以芳摄)

相对于传统的麦草方格治沙,唐希明还向记者介绍新型的「植物草方格」,扎好的草方格中播撒耐旱沙蒿、沙米、沙大旺等草种,通过风的作用力把种子吹落到草方格四周。种子发芽生长后可形成天然的植物草方格,从而达到永久固沙效果,有效提高植被覆盖度。

30多年来,唐希明和团队在沙漠中筑起绿色长城。如今,中卫市168万亩沙漠已治理约90%,唐希明参与的就超过73万亩,同时培养300多人的治沙队伍,并专门为他们培训造林专业知识和技能,治沙人的故事也让其他各国佩服,纷纷赴陆请益交流。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蒙古国76.9%的国土面积遭受不同程度荒漠化,甚至波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大陆就是受害国之一。2021年,蒙古国宣布种植「十亿棵树」计划总统令,应对气候变化和荒漠化等最紧迫问题,大陆林业局和草原局十分支持该项计划,中蒙共同成立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

▲宁夏中卫治沙草方格有如一条绿色巨龙,长年与天争地。(图/记者任以芳摄)

唐希明也透露,其他中东国家,像是沙乌地阿拉伯等中东国家及蒙古国都有来大陆请益治沙成果,包括自己也曾被邀请去蒙古国针对当地气候环境调研考察。

回顾刻骨铭心的治沙过程,看着沙漠一点点变绿,唐希明也骄傲的说「没有我治步了的沙!」同时感恩中卫几代治沙人努力,自己再辛苦也值得。如今加上科技推助人力,这条钢铁绿色长龙继续迈进腾格里沙漠,让更多荒漠变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