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117) 依道不依人

□赵宗符

13·41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解:公孙丑说:“道真是高大,美好,几乎像登天一样难,似乎不能达到。为什么不能使道成为能够踮踮脚就达到而让人满怀希望地每天去孜孜追求呢?”孟子回答说:“高明的工匠不因拙劣的施工人员而改变或废弃规矩,羿也不因拙劣的射手而改变他拉弓射箭的标准。君子教育人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发射,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君子站在正确的道路中间,有能力的人就跟随上来了。”

孟子强调了道的标准的重要性,决不能因人的能力、素质低就降低了道的标准。

13·42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解:孟子说:“天下清明,道因自身得位就自然得到施行;天下不清明,自身不惜为道而死。从未听说过牺牲道而迁就人的。”

孟子同样强调了对道的尊崇和坚守,不因外部条件的变化,就改变对道的态度,决不用道去迁就人,不迁就人的素质、能力,更不会迁就人的权势、地位。此节是对上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强化和深化,可以看出孟子对道的重视。

13·43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解:公都子问:“滕更在您门下时,似乎应该属于以礼相待之列。而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倚仗着自己的显贵地位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倚仗着自己年纪大来发问,倚仗着自己功劳大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是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五不答中滕更占了二条。”

继续强调对道的尊崇。孟子自信作为老师,他所教的就是道,不尊师就是不尊道。在道面前,学生的地位、才能、年龄、功劳、交情都要放在一边,否则就是对道的不尊重。这进一步体现了孟子依道不依人的坚守。道在那儿,不会因人的任何条件而受到一丝一毫的损害。

13·44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解:孟子说:“对于不可停止的事情停止了,就没有什么事不能停止了;对于应厚待的事物却薄待了,就没有什么事物不会薄待了。前进太猛烈,后退也会快。”

孟子认为世上有些事物需要精进、厚待,要有所坚守,不能放弃,否则一旦放弃就可能一泻千里,没有什么底线可言了。在儒家系统中,像修身、为善等都是不可停止的,像父母亲人等都是应该厚待的。这样的事情都应持之以恒、久久用力,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13·45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解: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却不用仁爱之心对待它;对于一般人,以仁爱之心对待却不会用亲爱之心对待。以亲爱之心对待自己的亲人进而以仁爱之心对待一般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一般人进而广泛地爱惜万物。”

孟子重点讲了儒家爱有差等的思想,紧扣着人情讲爱,由近及远,由人及物。

13·46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解:孟子说:“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把当前要做的事作为最紧急的;仁者没有不爱的,但务必把亲人和贤者放在最急先的位置。以尧、舜那样的智慧而不完全知道一切事物,因为他们急于首要的事情;以尧、舜那样的仁德而不遍爱所有的人,因为他们先急于爱护亲人和贤者。做不到三年之丧,却对于缌麻、小功之礼很讲究;吃饭狼吞虎咽没有礼貌,却对用牙齿咬干肉很讲究,这就叫不识大体。”

孟子论述了抓当务之急、识大体的重要性,这与爱有差等是一个思路。今日讲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异曲同工。生活中有人对自己的亲人没有耐心,动辄发脾气,在陌生人面前却表现得很有礼貌,这可以说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不知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