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父母總是「再說吧」?別讓他們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别让父母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图/freepik

「老师,现在我和孩子的关系已有很大进步,和伴侣的沟通也好多了。」

「赞啊!那和父母?我记得你说过也想面对和父母间的冲突。」

「再说吧!最近实在太累了。」

最熟悉的陌生人?

要说最熟悉我们、同时也和我们最陌生的人,大概就是父母吧!若非因过去恩怨纠缠,相信大多数人都很愿意陪伴年老双亲。不只是尽孝,也是返回情感的原乡。

但这说不清、数不尽的纠缠,绊住我们,难以相伴。虽想靠近,但一接触就像踩到雷,某方落荒而逃,另一方伤神垂泪。但若你期待在关系中找回自己,完整及丰富生命的意义,或实际的想让人生少点遗憾,似乎不得不踏上这最后一哩路。

他们是父母,也是年长者

学习养儿育女时,一方面要认识孩子为独特个体,另一方面,也须学习婴幼儿发展,学习每个成长阶段有何行为与任务。然而,和父母互动时,我们却经常忘记:虽然熟悉他们的个性气质,却忽略已进入老年期的发展特征。

《我们是血脉相连的陌生人》作者,孙廷沇心理师指出,儿女其实知道、却不真正接纳父母年华老去。现实是父母很可能正抗拒着衰老,因为「人们对于老后的世界感到不安、害怕。人们认为衰老代表丧失一切,而未来的希望也将因此消失。」在许多家庭,无论是父母还是儿女,坦然面对老年似乎预告着死亡的逼近,因此「好好变老」似乎成了房里的大象,看不见,却让人心烦意乱。

双方都要做好功课

孙廷沇心理师建议双方都应「做好功课」,第一件事就是「画界线」。不只是儿女,父母自己也不愿意正视老化,逃避接纳自己的现状,对于陆续发生的各种失落心生怨怼。若没有适当的界线,满溢的情绪终流向不明所以的子女;子女也视这些情绪为攻击,忽略父母内在的冲突与失落。

书中也提供老年发展心理学、情绪处遇相关知识,降低儿女对老年期的偏见。例如,长辈们的情绪起伏与捉摸不定,是因正进入「第二叛逆期」。基于生理层面的变化与退化,像是前额叶功能开始衰退,父母有时比小孩还易怒。当我们愈了解进入老年期的影响,儿女也能减少对父母诸多「不解行为」的责难。

同理「子女」的不容易,提出解方

「身为三明治一族,我容易吗我!」

你可能和我一样是介于40~55岁的「三明治世代」:我们尚未熬过养育孩子的各种责任,同时也开始面对父母的老化病痛。哦对了,差点忘了还有自己的中年危机,与也不怎么健朗的躯体!

韩国同样经历严重少子化与长照问题,作者很理解三明治世代的困境,在书中透过【关系修复处方】,协助我们尽所能地陪伴父母。像是知名的沟通理论「双重束缚讯息」(Double Bind Theory),即在告诉儿女,当父母说「你们上班忙,又要照顾小孩,不用常回来啦!」等话语时,并不是真的叫你「不用常回来」,也不是「心机重」,而是内心的确有两股矛盾声音在拉扯:一方面知道孩子又忙又累,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孤单,渴想子孙围绕的开怀氛围。

儿女可以做的,是「两个声音都回应」,无须开导或说服父母,只要让他们知道你听见了,而且重视他们的每个想法,例如:「妈,谢谢妳关心我们!养小孩又上班很累啊,但我们一定会找时间回去看你们!」

陪伴是互动,而非各种「应该」

然而,有些人对父母可谓「敬(畏)而远之」,没事不联络、不连络没事。可能因过去亲子间冲突频仍,或诸多心结未解,导致相爱相杀,成为名符其实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在此提供身为咨商心理师的经验与专业发挥的淋漓尽致,用一个个故事让读者看见,亲子间没有所谓「应不应该」,双方都请学习像「成熟的成年人」般思考,面对自己的心结,在最后时光负起自己人生的责任,再考虑能为彼此做些什么。

陪他们走最后一哩路

何谓「自我接纳」?如实接纳一切,进而重视、疼惜自己。但如同文章开头的例子,即使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做到自我接纳,但遇见父母便立刻破功:期待被父母肯定却持续失望,满腹委屈与罪恶感纠缠不断。

若你选择好好陪伴父母,也许这也是机会:坦然面对自己,直视内在那块不易平抚的皱褶。与父母同行的最后一哩路,路上肯定颠颇崎岖,但有许多经验与知识支持我们,接纳完整的自己。

《我们是血脉相连的陌生人》。 图/悦知文化

本文摘自《我们是血脉相连的陌生人》,2023/04/24 悦知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