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救援队的458次救援 :误抽家属一口烟,队长自罚了一千元

5月上旬,一则“救援断水驴友烧水泡茶”的新闻,让房山蓝天救援队被卷入了舆论漩涡队长海军连夜起草了一份声明,学习了如何发布抖音,在各个平台上发声,希望舆论能够得以平息。

5月9日,18名游客分散被困山中,一名女游客受伤。这天是母亲节,陈海军带着30多名蓝天队员,在崇山峻岭中艰难搜寻了一夜。

接近凌晨,找到被困游客后,队员们拿出自己仅存的水分给了11个人。“到了山下,其中一个游客竟然从包里掏出两瓶水,开始烧水泡茶。我们问他山上早就断水了,你怎么还有水,他说‘做人需要留一手’。”

“这是人的一种本性,也没毛病”,陈海军说。

许多人想通过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却往往忽略可能遇到的险况。历经上百次搜救后,也许没有人比救援队队员们更能明白这样的举动暗含着怎样的危险。

2019年11月,一女驴友在房山区域内攀爬野山,行过山脊时,一阵九级狂风将她吹下20米高的悬崖;一名村民在山中走失,苦苦搜寻月余后其已高度腐败的遗体最终在山崖下发现。

为了熟悉山况,救援队几乎每周都会进行一次20公里的山野拉练。

陈海军带着队员将救援标识牌插进了常人无法进入的深山,把引路的红布系在了每一条走过的野道上,更不断向大众告诫,珍爱生命,远离野山。

“哪怕找到尸体也行”

2020年5月的北京,天气已经很炎热。

山间搜救,走不了多时,陈海军的衣服就被汗水湿透,黏糊糊的贴在身上,只能脱下来晒干再穿起来,一天重复四五次。

一名53岁的妇女在房山区八十亩地村山上走失,唯一的线索,是遗留在半山腰的一辆电动车。

求救信息发出后,9支搜救队同时上山进行搜救,陈海军带领的房山蓝天救援队也是其中一支。

已经到了搜救的第六天。

悬崖、洞穴荒坡、坟地……救援队在人可能会出现的山间进行着大海捞针式的搜索。

队员们拿着砍刀在茂密的灌木中开道,用背把砍倒的枝杈压在一边供后面的人通过,身上裸露的皮肉被带刺的植物划得伤痕累累。无人机在天上盘旋搜索,声音嗡嗡震耳。

有人发现一个隐秘的山洞,洞穴狭窄只能钻进去一个人。四周的碎土扑簌簌往下掉,队员系上安全绳钻了进去,还是没有找到人。

按照惯例,山野救援七天内没有结果,救援队就会撤离。其余八支救援队几天内已经陆续收了队。

自己的队员们肉眼可见的疲惫,陈海军也准备收队撤回。

眼看着救援队要走,走失妇女的女儿扑通一声跪下了,嘶声痛哭恳求他们别走,再找找。

女孩儿痛不欲生的表情和揪心的哭声让陈海军犹豫了,如果自己带队回去了,她或许会更绝望。

他带着队员留了下来。第七天,第八天……第十二天。队员们终于发现了疑似走失人员,第一时间保护现场后,通知家属并报了警。

同样的事,救援队经常遇见。

2018年7月的一个雨夜,陈海军带着队员冒着暴雨在山上搜寻一名走失人员到半夜。

雨后的山间雾气蒙蒙,头灯只能照亮脚下的路,看不见多远。一个接一个的断崖,让队员们每迈出一步都十分谨慎。

所有的疑似地点被排查过后没有结果。看到有队员开车离开,五十多岁的家属拽住队员的衣服哭着下跪:“求求你们帮帮我们吧,求求你们了!”她掏出兜里不多的几百块胡乱的想要塞到队员的手里

陈海军耐心的给家属解释了情况后转身想离开。妇女在背后扑通又跪下了:“哪怕帮我们找到尸体也行呀,我求求你们了!”

陈海军叹了口气,呼叫增援再次上山。

12个小时的搜索后,队员们找到这名走失坠崖的人,将遗体抬下了山。

2021年5月9日救援后,队员胳膊上的划伤

即使经过上百起救援,见过太多生离死别,陈海军心肠依旧很软。“听不了求救家属声嘶力竭的哭喊,看不了逝者亲人无助的眼泪。”

“找到我们,就是信任我们,能帮的尽量帮吧”,陈海军每次都这么说。

房山山多水多,山野搜救外,陈海军也会带队进行水上救援。

水上救援工作相对“轻松”。在不需要潜水员下水的时候,救援队会利用排钩,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或者是拉网式救援,就像捞鱼那样。

“人死后皮肉僵硬,但只要能勾住衣服,就能把人带上来。”

可队员们最不愿回忆的,也是水上救援。“山野救援,被困人员大概率都能活着走下来。如果是水上救援,溺水者几乎没有生还的几率。”

2020年8月,一个26岁的小伙子到河中野泳,下水后再也没有上来,母亲赶到后在岸边撕心裂肺的哭喊。

陈海军还记得这个26岁小伙子溺亡的那天是周六。周末游客太多,救援队拉着冲锋舟无法上高速,只能走辅路,75公里的路程走了将近3个小时。

赶到现场后,打捞了两天,才把这个年轻人捞上来。

在河里发生溺亡事故的,很多是小孩子,年轻人,中年人。每一次,陈海军都希望赶去救援的速度能快一点,再快一点,救回这些上一秒还活蹦乱跳的生命,但往往事与愿违。

“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悲痛都是一样的。”陈海军说。

一封“劳改犯”的信

“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因为一次救援落泪了”。

房山蓝天救援队目前有正式队员151人,预备队员409人,志愿者900多人。

队员们的平均年龄为五十岁,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25岁。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医生、护士、会计、司机、教师、公务员、个体经营者等,甚至有曾经的服刑人员

“加入蓝天救援队没有什么准则和要求,只要你想帮人”,陈海军说。

队员“闪电”的前半生,似乎无可救药。

打过架进过班房,出来后在社会混日子,每天除了上访就是到处游荡,所有人都躲着他,老婆和他离婚后,女儿也不愿意见他。

“我进过监狱,没人看得起我,您能收留我吗?”他问陈海军。

陈海军收留了他,闪电逐渐成了主力队员。

2017年,“闪电”参加了一次山野救援,两天两夜的搜救,最后将被困人员活着带下了山。

看着被救人女儿的眼泪,“闪电”也落泪了。

回去以后,他给陈海军写了一封信。“我没想到我一生会能流泪。父亲去世那天,别人都哭,我没流泪,昨天救援成功后,我流泪了,原来人间还能有真情的眼泪。”

陈海军也颇为动容,“谁年轻时候没有犯过傻,只要想回归,你发出的光和热能更多更亮。”

在无条件接纳队员的同时,为了保证救援的专业性,也为了避免队员在参加救援时受到伤害,陈海军会安排定期对队员进行专业培训

冲锋舟驾驶、绳索训练、消防、包扎等急救培训,救援能够用的上的,陈海军都鼓励队员们参与。

队员还要考取急救证,通过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考试。

除了培训,陈海军每周几乎都会组织队员们进行一次徒步爬山10公里至20公里的拉练。

“房山的地形复杂,春夏秋冬的山路情况都不一样。这次来的路也许下次就没有了,我们只有不断的熟悉再熟悉,摸透每一段山路。”队员们说。

队员在山间悬挂救援指示牌

民间救援队之困

2021年5月9日,一则“救援队断水驴友却烧水泡茶”的新闻,让房山蓝天救援队被卷入了舆论的漩涡。

多数网友在指责驴友不懂得感恩,但有部分网友质疑,房山蓝天救援队的救援经费都从哪里来?

“我们都在倒贴钱做公益”,陈海军和队员们都苦笑。

2012年,一个来自河北沧州的游客溺水,陈海军参加了这次救援。

在义务救援队还没赶到的时候,当地的商业打捞队先下了水。

什么也没捞出来,却依旧不客气的张口向游客家属索要一万元打捞费。

出门在外,家属身上没有带那么多现金,拉着陈海军一遍遍问救援队什么时候能到。

“看不惯他们挟尸要价”,陈海军有些生气。他也因此萌发了要在房山组建一支救援队的想法。“房山山多、水多,每年事故发生频率高,需要一支救援队。”

2013年3月,陈海军和队友组建了房山蓝天救援队,为民间非盈利纯公益救援组织。2016年10月14日在民政局正式注册。

2013年到2020年,陈海军带领队伍累计救援458次,成功救助1312人。

出动的次数多了,房山的人渐渐都知道了有个“房山蓝天救援队”。

房山蓝天救援队的队部,桌上放着一箱爱心人士邮寄捐赠的衣物

救援后队员们就地整顿休息

求救的人多了,加入的志愿者也多了起来,需要花钱的地方更多。

队伍没有固定的队部。在一家单位上班的队员,跟领导商量了一下,借了单位后院板房中的三间屋子供他们使用。

为了维持救援队的正常运转,训练、救援装备的购买,几乎都是队员们自己花钱。没有救援车,队员们开着自己的车赶去救援现场。

队服自己买,吃饭AA制油钱自己掏,紧急救援的超速违章罚单自己缴”,队员们总是这样调侃。

受邀去做安全讲座或者赛事活动志愿者,以及企业单位的捐赠,是救援队为数不多的收入来源。

救援队多年来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装备

一家单位捐赠了四套应急救援包给救援队

为了管理这支纯公益队伍,陈海军制定了严格的清退条例,规定不能接受求助家属一分钱。“不抽事主一根烟,不喝家属一口水”,队员们对这一条的记忆尤其深刻。陈海军有次没留神抽了求救家属的一口烟,回来自罚了一千元。

一次成功救援后,家属拿出60万元酬谢,并表示要给救援队捐赠一辆皮卡。陈海军没要,“人的生命是没办法衡量价值的”,他和队员们不愿意给自己的救援行为和花费的时间标价。

陈海军主业是一名中学老师。作为救援队的队长,他付出的心血和金钱也更多。

2020年9月陈海军称之为“最惨的一个月”。9500元的工资,除去家庭花销和队上的需要后,到28号那天余额只剩下0.03元。

今年不到五十岁的陈海军,鬓边已经有了不少白发。除了工作,他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几乎全都投在了救援队上。

5月14日下午五点多,一场救援结束后,在妻子的催促下,陈海军匆匆返回家里

第二天有队员需要去集训,队里还养着一只队员不要的犬,早上没人遛,陈海军放心不下。处理完家里的事情后,他又赶回了队部,安排完事务到凌晨两点,直接就在队部的板房里凑合了一晚。

“其实有时候真不想干了,太累了。”陈海军疲惫的叹了口气。

多年来,经济的压力,外界对于纯公益救援的质疑,家庭的不理解,让陈海军和很多队员都承受着一些非议,但总有一些理由让他们能说服自己留下来。

十渡镇一次救援结束,陈海军开着车离开现场回家。路过检查站例行巡检时,警察认出了他们。“你们又去救援了”?“是,去十渡了”。啪,警察立正敬礼:“辛苦了,您早点回去休息吧”。陈海军眼睛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

一次上山救援前,山脚下超市的老板娘坚持用店里的冰水换掉了他们手里的常温水。“天气热,免费给你们不要,换换总行吧”。

2017年三个姑娘被困悬崖,救援队用了一天一夜把她们安全带到山下。过了半个月她们从广州辗转2000公里亲自送来了一面锦旗

5月15日,被救援队寻回的一名走失老人家属前来送锦旗

现在,陈海军每天还在为了救援队如何运转操心。

队部的柜子上贴着两张盖章公示的借条。内容是2020年3月1日分别向两名队员借款18万元,借款期限18个月,每张借条上除了公章外,还有五个队员的签名。

“队里用这些钱买了辆救援车,能够装载更多的队员和设备。”

可这些钱怎么还上,陈海军依旧发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