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风灾15周年追踪调查 曝灾后心理复原关键
阳明交大临床护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陈律言。(阳明交大提供)
目前已进入台风季,强烈风雨常导致偏乡部落被摧毁,面对家园重建过程,灾民心理恢复情况引起学界关注。阳明交大护理学院与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合作,透过追踪调查发现,灾后被迅速安置到稳定住所的灾民,虽然一开始的心理压力较低,但随着时间推移,心理压力却上升,最后反而变得相对较高。这项研究刊登在国际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
阳明交大护理学院携手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合作,调查15年前莫拉克风灾房屋严重损毁的1236个家庭,历经10年进行追踪调查。
依照追踪来看,相较之下,那些灾难发生后没有马上迁入永久房屋的灾民,可能花了好几年,才找到稳定住处,虽也经历过一次或多次搬迁,但是由于在搬迁之前有较多时间来准备或适应,因此长期心理恢复状况显著较佳。
参与这项调查的阳明交大临床护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陈律言表示,在搬迁前有较长的时间进行准备或调适的灾民,其长期心理复原状况较没时间准备的灾民好。
陈律言提到,无论是经历一次大搬迁还是两次搬迁,情况皆是如此。这项发现显示,天然灾害发生后,如果能够让灾民们有更多的时间讨论及决定搬迁的时间或地点,应该是减轻灾民们在灾后长期心理压力的关键因素。
过去也有部分研究或报导指出,永久屋对社区凝聚与文化传承的不利影响,甚至衍生出土地及居住权的争议,难以协助灾民安居乐业。
近年台湾甚至全球面临极端气候威胁,研究团队认为,这项研究为灾害风险管理和社会韧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引。陈律言建议,未来制定灾害应对措施时,应更加重视灾民的心理需求,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协助灾民做出适合自身的搬迁决定,并做好心理调适,以促进灾后心理复原。
这项研究刊登在国际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研究团队将灾民搬迁模式分为6种,包含立即返回原居住、多年后经历一次长距离搬迁、立即搬到永久屋、在大搬迁前有时间进行准备、两次大搬迁之间没有缓冲时间、以及两次大搬迁之间有缓冲时间。结果强调,天然灾害后,重建的过程中必须给予灾民充分时间讨论及决定,才能在未来的天然灾害中更加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