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急性血癌發病5天驟逝…醫師女兒自責「哪個環節沒做好」驚覺1事太重要

刘宗瑀(左)带着小孩与父母亲一起出国旅游。 图/刘宗瑀提供

「人在疾病面前都是平等的,即使是医师也会生病,遇到家人生病时也同样无助,更可能因为自身的医学专业背景而更加自责。」阮综合医院乳房外科主治医师刘宗瑀是台剧「村里来了个暴走女外科」的主角本尊,她的母亲因血癌(白血病)送医,当时在坐月子的她仍陪病,每天都面对病情极大的变化,不料,5天后母亲骤逝,留下错愕的家人。

坐月子悲办母亲后事

阮综合医院乳房外科主治医师刘宗瑀。 图/刘宗瑀提供

43岁的刘宗瑀,回想10年前母亲病发的那几天依旧清晰,每一天都有新的病情变化,令家人措手不及,「第一天头晕呕吐送急诊、第二天双眼错视、第三天胡言乱语、第四天昏迷、第五天过世。」母亲的离世,让家人相当错愕,全家顿时被撕裂了。

当时刘宗瑀刚生下第二胎在坐月子,5天陪病到病逝过程中,她每天都在医院、月子中心、灵堂到处奔波,产后第三周更直接退掉月子中心的房间,专心处理母亲的后事。在替母亲选罐头塔时,殡葬业者只能提供堆满罐头塔的小房间,让她在里头用挤奶器集乳,边看着罐头塔上贴满各种照片,「想想觉得好荒谬,悲伤到会笑出来」。

自责没及早抽血检验

母亲过世后,刘宗瑀一度陷入自责的深渊,「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多」。其实母亲确诊「急性血癌」前,头晕症状已好几年,陆续都做内科系超音波等检查,而非血液检验,若能及早抽血检验,就一定能查出罹患血癌。

刘宗瑀是治疗乳癌的外科医师,也曾经在外伤科待过,看过不少生离死别情景,但当自己遇到时还是一度无法接受,「总在想是否哪里可以做得更好,或是哪个环节没有做到?」

像乳癌的发生,「愈年轻者愈凶猛,愈年长者愈温和,治疗后又复发更是凶猛中的凶猛。」刘宗瑀表示,即使和患者说发生率很低,对病患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发生在自己身上,当自己就是那1%时,真的好像全世界都消失了,根本无法置信。

劝患者治疗放下纠结

如果乳癌患者先看过其他医师,又来看刘宗瑀的门诊,「我知道她心中一定有纠结」,是不是化疗会影响其他人生规画,如怀孕、工作等,因为经历过疾病最终的各种结局,刘宗瑀知道面对家人离世却又无法改变的感觉,所以想要帮助患者更清楚未来治疗之路会有那些选择。

「人生没办法很贪心!」刘宗瑀说,一名30多岁乳癌患者,不愿切除乳房,但乳癌治疗上却无法保留胸型,否则容易复发,若选择不切除,可能会错过了「不可逆的转捩点」,每条治疗路径都有不可逆的点,一旦错过就是不可挽回的悲剧。

刘宗瑀也是母亲,所以劝这名患者若还想要参加孩子的国中、高中毕业典礼,是否可以先放下对胸型的纠结,待治疗结束后,再慢慢透过手术、整形的方式调整回来,避免让疾病盖过原本可能延续的生命。

以同理方式排解医纠

刘宗瑀也加入「医疗关怀与排解小组」,作为第三方单位处理其他医疗院所发生的医疗纠纷。她认为,医疗事件大多并非医师故意为之,更多是家属的诉求并没有被院方承接,当医师在临床上做到极致,往往还是会遇到超出能力的要求。若能经由关怀小组的介入,透过同理的方式,可减少彼此最后对簿公堂的景况,改善医病间的对立。

加入关怀小组后,刘宗瑀行医时会更警醒,很感谢患者愿意跟医师合作,医疗诊断并非百分之百正确,也仰赖病患的回馈,因此每当有患者回诊时说,并非当时诊断的病情走向时,她都相当感激,都成为她在乳癌治疗上的养分。

尤其在急救时,临床医师压力相当大,若又遇到家人逃避面对,压力更大。刘宗瑀表示,当时母亲离世后,真的是「留下一堆烂摊子」,若有事先交办后事,其实可以避免许多家人间的争执龃龉。

大家都怕面对死亡,不愿意先谈身后事,她期待台湾民众能够对于「预立医嘱」一事更开放,年轻时就应该好好和身边的人讨论,避免到最后「所有的医疗决定都有人会后悔」。

│更多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