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法延宕不决 收不收左右为难

人权团体日前呼吁政府应遵照「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时程,尽速将政院版难民法草案送审。(本报资料照片)

2019年香港「反送中事件」,在隔年总统大选中成为民进党最佳助选利器,当时喊出「撑香港」,也吸引许多香港人移居台湾。但其中有无特殊分子难以判断,台湾也缺乏相关移民法令可依循,喊着「抗中保台」,却又不敢开大门收容「政治庇护」者,倘政府真想打造人权形象,就应立即明确立法,别让执法人员无所适从。

以民主人权为号召的民进党取得政权后,仍难以真正催生《难民法》,之所以绑手绑脚,最大原因即是《难民法》属于国与国的法令,但常来我国寻求政治庇护的,大都是陆港澳地区人士。民进党虽喊遵循《中华民国宪法》、《两岸条例》维持现状,却又矛盾地不想把陆港澳同胞当一家人,自然左右为难。

人权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尤其绿营执政后关上两岸交流大门,台海情势每况愈下,如今去讨论台湾、香港与大陆之间的定位关系,等于徒增事端。因此,执政党一方面喊要捍卫自由人权,寻求政治庇护者真的来到国门又不敢收,还叫航警「不得告知我国没有《难民法》」,爱面子的指令却苦了第一线公务员。

机场、港口皆属于国安的第一道防线,「政治庇护」除了陆港澳人士外,也不乏从台湾转机要到第三地跳机,却被第三地「退货」的人。跳机人士动机尚且不明,我国在无法可循状况下,政府默许喊出「政治庇护」者滞留机场,无非等同敞开国安大门。

既然内政部移民署再度搬出「基于人权保障立场」,那何不直接把制度建立起来?究竟「政治庇护」的难民如何认定,机场安置的措施是否完善,人力、经费是否充足都该完整考量,否则一句高层命令,最后出包又要基层扛,基层公务人员的人权又该由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