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流浪是一生的养分 7位新流浪者出炉

年轻时的流浪是一生的养分,疫情后专门奖励年轻人外出走走的「流浪者计划」重新启动。图为计划发起人林怀民1993年在印度菩提迦耶。(云门基金会提供/李欣恬台北传真)

年轻时的流浪是一生的养分,专门奖励年轻人外出走走的「流浪者计划」在疫情后重新启动,今年年龄限制为18岁至30岁,共有7位年轻人入选,将到尼泊尔、印度、蒙古完成他们的文化计划。

今年评审团队包括李桐豪、林怀民、洪凯西、黄丽群、谢旺霖及龚书章等人,7位获奖人包括表演艺术类的庄胜凯、林品硕以及苏凌,文学创作领域的郑琬融,从事多媒体及跨领域创作的张子恩、张君慈与林子竣。他们将获得旅行生活费与机票等计划奖助金,于明年初展开两个月以上的亚洲贫穷旅行。

评审团表示,本届申请者年纪较年轻,但探索的领域较过去更多元,使人对他们的个性与质地的未来发展,充满想像与期待。计划发起人林怀民表示,疫情后亚洲各国的变化应该会带给流浪者更多的刺激。他特别感谢支持计划多年的施振荣夫妇,「没有他们,就没有流浪者。」

7位获奖助者分别来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艺术工作者庄胜凯计划前往日本多个城市的次文化演出场域,透过接触日本的噪音艺术、电子声响艺术等,理解更多对于声音的表达方式与声响聆听,观察与探索何谓「表达」,重新检视对于既定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期望透过这些过程重新看待自身内心状态。并计划回国后将这段历程作为创作养分,交织出东洋电子音乐的特殊脉络。

专职舞者林品硕在任职于国内外舞团期间,借由聆听异地故事进行创作。此次计划将在年底离开云门舞集正职舞者后,带着对生命的渴望及对于未知土地的好奇前往尼泊尔流浪,与当地人一起生活,观察当地人如何在艰难的地形中生存、尼泊尔土地如何孕育出丰富的宗教与文化。同时规划流浪结束后将这趟旅程的收获转化,前往维也纳 「ImPulsTanz 国际舞蹈节」发表作品,作为一种经验的反刍和呈现。

身兼表演工作者与作家的苏凌,过去在剧团四处巡演之余,以文字记录地方市场百态与长者的手路菜,出版《菜场搜神记》,入围2022台北国际书展非小说奖。其流浪计划以近三个月的时间,造访印度北中南东西各区,由吃食看地方常民风情,并在其中找出十五位不同年龄、身份、国籍的当地居民,和他们一起上菜市场、回家做饭,描绘其市场与家之间的路径,一起完成一趟饮食旅程。最终目标放在回台后的延续计划,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些看似隐微,却足以撑起整个社会的小事。

诗人作家郑琬融是台湾文学基地2022年秋季驻村作家,因为关注火山所带来的富饶与危险,计划前往日本阿苏火山一窥岛民们与火山的共存方式。从地景探索与对比、查访当地农业发展与温泉历史,到朝圣当地火山之神「阿苏山之神」,深入探讨人类自古以何种心情供奉、信仰一座火山。预计将此段流浪火山经历构思成诗集、散文,以及一部以火山为题的短篇小说。

艺术工作者张子恩过去以不同媒材装置对空间做细腻而宏观的提问,获得2021年《台湾当代一年展》评审团奖。13岁时踏足印度的贫民窟、教会、安置机构、乡村学校从事社会服务。这次计划从德兰拉萨、列城、马纳利,三个高海拔的城市,在山陵与神殿的环照下,以摄影和写生纪录旅程,作一场对「形象」的朝拜,跟当地的人、物、地一起共构生活,映照出自我的模样,计划回国后以此为题创作不同形式的作品分享。

多媒体工作者张君慈专长声音的想像及辨识,着迷于探讨声音记忆的脆弱与绵长,甫获2022全球年度声音奖(Sound of the Year Awards)决选认可。此次计划沿着日本沿海城市寻找近年海底火山喷发后的大量浮石,借由探索浮石的移动过程,期待自己能够「像石头一样聆听」,以日志记录每日收获及反思,同时观察文字记下的声音随着回忆自我繁衍的过程,计划于回国后书写出版。

影像工作者林子竣五年前创立自媒体频道,频道订阅人数接近25万人,希望透过镜头传达值得被关注的议题与故事。五年间走访不同国家与城市,纪录当下发生的所有故事,至今累积上百部公益及社会议题相关影片,观看人次更超过 1400 万。这次计划借由蒙古女性的亲身经历、当地风俗产业的盛行、家庭背景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压力,深入探讨在蒙古生长的女性所面临的现况与挑战,将这些故事以纪录片的方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