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族群非病毒性肝炎多 台大醫:不篩檢恐成防癌漏洞

台大医院胃肝胆科临床教授苏东弘分析,近5年台湾肝癌患者中,致病原因「非B非C」,而是酒精性、代谢性肝炎者愈来愈多。记者林琮恩/摄影

肝癌连续40年高居台湾癌症死亡人数前2名,在筛检治疗政策推展下,B肝、C肝患者逐渐减少,但台大医院胃肝胆科临床教授苏东弘分析,近5年台湾肝癌患者中,致病原因「非B非C」,而是酒精性、代谢性肝炎者愈来愈多,但非病毒性肝炎并无筛检政策,「可能成为肝癌防治重大漏洞。」

台湾肝病医疗策进会会长、台大医院副院长高嘉宏说,台湾每年新增1万1千位新发肝癌患者,死亡人数则高达7千位,威胁国人健康,在筛检治疗政策推行下,病毒性肝炎已不是问题,肝癌防治的下一步,必须重视非病毒性肝病,尤其肥胖造成的脂肪肝,呼吁民众作息正常、营养均衡,保持旺盛体力,是保肝、爱肝的三大准则。

苏东弘表示,肝癌多发生于慢性肝病患者,其中6成为B型肝炎患者,3成为C型肝炎患者,1成为酒精性肝病、代谢性脂肪肝患者,且比率正在上升;非病毒性肝炎肝癌风险比病毒性肝炎低,但非病毒性肝炎又发生肝纤维化的患者,也应视为高风险者。

「疫苗、筛检及治疗政策,30岁以下民众几乎没有B肝,C肝比率亦降低,脂肪肝成为年轻族群肝癌主要风险。」苏东弘说,根据台大医院资料库,院内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有年轻化趋势,且女性患者比率较过去上升;另,健检数据指出,台湾民众约3至4成有代谢性异常脂肪肝,但多数民众没有病识感,临床上可透过「FIB-4」指标判断代谢性肝炎风险,作法是年龄、肝指数、血小板数据套入公式计算。

苏东弘表示,若要针对高风险的酒精性、代谢性脂肪肝患者进行筛检,建议采取「肿瘤指标加腹部超音波」的筛检模式,先以超音波确认患者罹患代谢性脂肪肝后,再以前述FIB-4指标确认肝纤维化、肝炎风险,高风险者再抽血检测肿瘤标记「甲型胎儿蛋白(AFP)」,即可确认患者是否罹患肝癌。

台大医院肿瘤医学部主治医师刘宗灏说,约3成肝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难以借由手术切除肿瘤,临床上建议采取标靶治疗、免疫治疗等全身性疗法;近年肝癌治疗方式进展,免疫治疗合并抗血管新生疗法是治疗趋势之一,藉双重药物机转,可望缩小肿瘤、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此治疗方式已纳入健保给付,符合条件患者可申请使用。

此外,苏东弘说,除AFP外,近期也有PIVKA-II等肿瘤标记可供临床医师筛检时使用,PIVKA-II又称为异常凝血酶原,当人体细胞发生癌化,无法产生正常凝血酶原时,就可被测出,这项标记与AFP互补,健保已给付肝癌患者定期接受检测,但其他肝病病患若要用药,则必须自费,希望未来能扩大给付。

台大医院肿瘤医学部主治医师刘宗灏说,约3成肝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难以借由手术切除肿瘤。记者林琮恩/摄影

台湾肝病医疗策进会会长、台大医院副院长高嘉宏说,台湾每年新增1万1千位新发肝癌患者,死亡人数则高达7千位,威胁国人健康。记者林琮恩/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