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的科研宇宙:她能鉴别高启强“绝症”,她攻克抗癌药运输难题

60后黄静峰 盛元医药广州有限公司、广东盛泽康华公司创始人及CEO

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生化和细胞生物学博士毕业

70后王婷婷 广州来恩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和首席医学官

新加坡国立大学肿瘤生物学博士

90后田烁 达博生物CEO

中山大学生物系博士毕业

扫码看专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广州生物医药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广州新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这背后,女性知识分子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她们的科研宇宙里,个人与团队相得益彰,事业与生活并行不悖。于她们而言,“生物医药系”万有引力,永远散发魅力,永远值得探索。

好奇和专注、温柔和坚定、智慧和从容,练就了她们独特的韧性,也让她们在多元女性世界中,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南都专访生物医药领域的女博士们,一起走进她们的科研宇宙。

60后女博士黄静峰

辗转中美“打舵”求学 终成眼科顶级专家

“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自信,你根本坚持不到产品做出来的那一天。”

去国27年,黄静峰于8年前携着沉甸甸的“工具包”回到广州生物岛创业。8年时间过去后,这位聚焦眼科的“技术+实力型”选手,率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领先的体外精准快速检测泪液的产品。这意味着,只需取极微量的泪液,就能快速鉴别诊断出《狂飚》中高启强患的“绝症”——干眼症,成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亦颠覆了传统诊疗手段。

●入选中美联合招生项目,有意拉长求学时间

“报考中大,争取进入CUSBEA”。

在即将踏入高三的那个暑假,黄静峰在广雅中学的教室里,偶然间在杂志上看到王小凡的专访,就暗暗给自己定下了这个人生小目标。

CUSBEA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教授吴瑞先生于1982年创办,旨在为生物化学方向的中国优秀学生提供出国留学的渠道,每年在全国最多只招收60名学生。虽然在中山大学攻读的是植物学专业,但经过四年来目标清晰的自我努力,黄静峰一举成为那年(1987年)广东省唯一的CUSBEA项目入选者。翌年前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Nebraska)攻读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

第一个学年结束后,黄静峰和导师商量,把博士改为硕士。这个决定意味着黄静峰的求学时间将延长数年,却让出国三年后的她得以进入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研究机构——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攻读生化和细胞生物学博士。

拿到博士学位后,黄静峰又来到跨国药企美国强生做博士后研究。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她再一次“打舵”,转攻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免疫学研究。做博士后的第三年,基于对未来的预判,她向上司提出——学习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生物信息学。

回忆起这段学习经历,黄静峰开心地说:“我的经历和‘工具包’和别人很不一样!”

●先后加盟强生辉瑞,终成眼科医药领域顶级专家

在强生工作期间,黄静峰选择了有别于他人的职场“走势”:从一开始T细胞调控的基础研究,到免疫疾病分子机理的转化医学研究,到创新药研发,再到新药的临床试验工作……可以说,她在创新药从研发到获批上市复杂的流程中的一系列重要环节上,不断拓展和积累。

“即使在强生这样的大企业,做创新药研发的上游部门和做新药临床试验的下游部门,人员之间都鲜有跨越流动,很多人的职业生涯不是在这边,就是在那边。”正是一以贯之的强烈求知欲,让黄静峰得以参与了包括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和过敏在内的多个免疫相关疾病的创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和转化医学工作。

在强生工作近十年后,黄静峰又一次“打舵”,转到美国辉瑞公司担任眼科转化医学总监,专注眼科疾病转化医学、眼科创新药临床试验,并负责指导和审核多个新药临床前动物模型评价和新适应症的研究;同时作为管理决策成员之一,参与眼科业务发展合作和对外收购项目的评估工作。

●回国第三年,填补国内干眼症检测空白

2015年,去国27年后,在原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副主任、现任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刘祖国教授的鼓励下,黄静峰带着近二十年国际一流大药企的新药研发、临床试验上下游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回到家乡广州进行创新创业。

在广州再出发的黄静峰,决定从眼科疾病的分子机理与精准诊疗入手,借助微量的泪液,开发“验眼泪”的诊断产品,帮助医生对眼病精确诊断、指导用药,解决传统的光学设备常常无法鉴别诊断病因的痛点。

2017年,她率领盛泽康华团队首开先河,把通过泪液组学研究发现的新的干眼Biomarker(生物标志物),成功开发出全球首创的泪液LTA检测试剂,用于干眼精准诊疗、指导治疗。这款在操作使用上和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一样便捷的泪液体外检测POCT产品,只需在眼角采集一丁点泪液,滴入试剂卡进行检测,10~15分钟即可得到泪液样本中LTA的精确含量。检测结果可帮助医生与患者判断是否干眼,哪种亚型的干眼,该如何治疗效果更好一些。2020年底,这款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正式获批上市,并入选2020年“中国眼科学十大进展”。

70后女博士王婷婷

从医生到企业家 推动全球首创抗癌药物产业化

医生、学者、世界头部药企亚太区管理层、生物医药初创公司领导者……70后博士王婷婷从不甘于待在舒适圈中。回望每一次变化与选择,王婷婷反复提到一句话:把一项生物技术带到临床阶段,制成新药,在患者身上看到疗效,提高其生活质量,会产生非常非常强烈的幸福感。

●立下目标,解决临床上未解决的问题

在父亲眼中,王婷婷从小就是一个踏实稳重、严谨认真、执行力很强的女孩,是学医的“种子选手”。也正是在父亲的建议下,对院校和专业分类还很懵懂的王婷婷,将所有志愿清一色地填报为医学专业。

在中国医科大学攻读硕士期间,王婷婷系统学习了形态学内容,具备了诊断肿瘤分型的知识。毕业后,她在家乡辽宁沈阳担任了五年病理科医生,主要负责肿瘤方面的诊断,接触的90%病例都是肿瘤患者。

而就是在这段从医经历中,一个让她“非常震撼的病例”,几乎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一位年仅35岁的女性外企高管,患上了乳腺癌。接受化疗后,身体恢复情况也并不乐观。“一位风华正茂的女性在事业上升期因为癌症全身而退。我只能做临床诊断,却无法真正帮她解决问题。我想知道造成疾病的原因是什么,能否为患者制定靶向治疗方案,减轻他们的痛苦。”

“解决临床上尚未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个目标,王婷婷放弃了稳定的医生工作,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肿瘤生物学专业,并将乳腺癌作为了重点研究方向。

●建立属于中国患者的癌症数据库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后,王婷婷入职罗氏诊断,负责肿瘤药物和肿瘤诊断试剂盒在亚太区的推广。这段在全球头部生物医药企业的工作经验,让她在产业界的事业故事有了一个亮眼的开端。

王婷婷快速成长为罗氏诊断亚太区肿瘤业务医学事务负责人。与此同时,国际上基于工程改造的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接连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2017年,全球首款CAR-T细胞疗法获批上市,这给王婷婷提供了巨大的科研动力。2019年,来恩生物决定招揽兼具产业经验和临床经验的综合型人才,推进产业转化速度,并向王婷婷伸出了橄榄枝。

彼时,CAR-T细胞疗法被证明在血液肿瘤中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在攻克实体肿瘤方面存在难度。来恩生物目前正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mRNA技术与TCR-T细胞疗法相结合,以治疗实体瘤。此外,来恩生物在乙肝病毒和肝癌研究领域积累深厚,这也正是王婷婷的兴趣所在。

据悉,每年全球新增的肝癌患者和因肝癌离世的人群中,有近半数来自中国。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往往即为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王婷婷表示,欧美融资公司往往对在欧美本土高发的癌症更有投资兴趣,她希望多关注和研究在亚洲发病率高的癌症,为亚洲患者找到解决方案。“我们想在中国做临床实验,产生中国自己的数据,用于中国的患者人群。”

2020年初,王婷婷加入来恩,担任首席医学官兼运营官。

●“全球首创”新药获FDA临床批件

加入来恩后,王婷婷立即投入到用TCR-T细胞疗法治疗肝癌的事业中。

什么是TCR-T细胞疗法?她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T细胞作为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可以像警察一样对抗外来的病原体或体内突变的、衰老的细胞。但肿瘤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能力比较低下,T细胞往往无力识别也无法抗争。TCR-T细胞疗法,是将病人体内的T细胞抽取出来,在体外进行工程化改造之后,为T细胞加上TCR“武器”。增强版的T细胞被送回到患者体内后,宛如特种兵,可以更精准地识别癌细胞“敌人”,并将其直接杀死。

但来恩团队还面临一项几乎无人攻克的技术难题:为了治疗更多患者,T细胞需要在远距离运输情况下依然保持活性。

能否将新鲜产品制作成冷冻产品,同时维持其功效?王婷婷表示,这相当于要生产一个全新的产品,因为产品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她和同事在没有任何参考经验的情况下,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破解了技术难题,同时提供了多个月的稳定性数据,为接下来开展的国际多中心临床实验奠定了基础。

2021年,来恩生物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的国际多中心Ib/II期的IND临床批件,这是全球第一个经FDA批准,利用TCR-T细胞治疗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癌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多例患者的回输。

“每一个数据、每一份材料,都是我们团队自己磨出来的。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过往经验可以参考。这是我做过最自豪的事情!”

90后女博士田烁

扎根七年基础研究 转身接任公司CEO

17岁考上中山大学,26岁博士毕业并结婚,28岁生娃,29岁评上制药高级工程师。

不施脂粉、简单扎个马尾巴,眼前这位毕业于中大的生物学女博士,实在很难让人把她和公司CEO一职联想起来。大眼睛湘妹子田烁身上,究竟潜藏着哪些大能量?为何她在投身生物医药产业界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就让大家对她如此刮目相看?

●做了七年基础科研,决心投身产业转化

五年前,博士快毕业的前一年,在中山大学做生物学基础研究的田烁,开始考虑毕业去向。“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和周围很多人,博士毕业后基本上都选择出国做博士后研究,或尽可能留在学校或其他研究机构。我那时非常纠结,要不要和大家选择一样的路呢?”“自大三走进实验室起,七年的时间我都在搞基础科研,我到底想要什么?”

学生物是田烁早在初中时的决定,纯粹出自一位花季少女对生物世界的好奇。上到高中后,随着外公等部分亲人的离世,让她更坚定了学生物的信念。因为她觉得生物医学的研究或许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回想这个初心,田烁说她终于想明白了,“我学习这个专业,不只是为了更加了解生物领域发生了什么,更是希望能把在这个领域发现的一些新东西,转化成大众能用得上的成果。既然去做博士后也是为了做一些实际的转化工作,那为何不早点进军产业界呢?”

达博生物是一家专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免疫细胞治疗、疫苗等基因工程技术应用的开发及转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它是田烁面试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企业。

●三十岁不到,评上制药高级工程师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让尚未毕业的田烁提前进入角色,参与了达博生物的新冠疫苗研发工作。在那半年的时间里,对药物研发有所了解的田烁,获得了黄文林博士的青睐,开始让她负责公司的研发工作。

当时,公司有一个药物E10B已完成了前期基础研究,但因为搁置时间太久,要如何进行转化并申请临床试验批件,公司没有一个人熟悉临床申报的全流程。田烁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的相关系列文件一点点啃了下来,尔后再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再去统筹看要去补充哪些工作。

在经过和CDE反复的沟通、交流,达博生物最终拿到了E10B项目临床实验的批件。在此基础上,田烁又负责推进了包括自体NK细胞注射液(E10H)在内的另两个项目的临床实验申报。也就是说,短短三年时间,在田烁的带领下,达博生物一口气拿到了三个CDE的临床实验批件。

其中,E10A(即重组人内皮抑素病毒注射液)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临床III期试验的基因治疗药物;E10H(自体NK细胞注射液)则是中国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NK细胞治疗药物。除此以外,学生物学出身的田烁,也因为深度参与技术层面的工作而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在29岁那年,她拿到了制药领域的副高职称——制药高级工程师。

●工作不到四年,接任公司CEO

四年前,刚毕业的田烁,不过是生物医药行业的小菜鸟。在四年时间快过去时,去年底,公司创始人黄文林博士决定卸任CEO一职,把接力棒正式移交给田烁,让她帮忙打理这个从20多人发展成为80多人的公司。

“现在的工作重心还是在技术方面,包括从研发到临床实验的推进。但还是会分出较多的时间在公司的融资、上市等领域。公司要长期地运营下去,技术非常重要,但后面的商业化内容,也非常重要。”

回望来时路,田烁觉得她有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但她觉得,人有时候就需要给自己这样的一些推力。如果你不去做这件事,你是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能力的大小。

田烁说,她是一个相对较慢热的人,但她自认为适应能力比较强。在一个新环境里,她或许会花较多的时间去和周围的人建立关系,但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她更愿意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抱怨问题太复杂,没有人能帮助,或者没有资源。她认为,哪怕这一次不一定能够做到80分、90分,但至少第一次就能做到60分。

“大家都说机会是交给有准备的人,但等你所有的都准备好了,未必就会有机会等着。我反而觉得机会一旦来临时,首先就是要抓住它,然后想尽办法或找各种途径帮助自己把这件事情达成。”田烁说:“这是我做事情的一个态度。”

策划:王卫国 李阳

统筹:尹来 游曼妮 王道斌

采写:南都记者 黄海珊 王诗琪 实习生 黄绮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视频:南都记者 蔡文茵 罗雪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