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對奧本海默謎樣人生的解構
「奥本海默」除得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还拿下其他大奖,是本届最大赢家。(路透)
克里斯多夫诺兰执导的「奥本海默」,以复杂的结构及非线型叙述手法解构了该片,深入探索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分裂、矛盾、谜样的一生,在真实与表象交错中,让我们看到他真实的一面。
奥本海默一生充满矛盾,在分裂的人生中不断寻找平衡点。他研发原子弹要阻止战争,却成了大规模的杀人武器,强烈的人道主义使得他悔恨矛盾,全力宣扬反核武竞赛理念;效忠美国,创制原子弹让日本提早投降,但因年轻时热衷共产思想并参与相关活动,战后遭到听证调查,诋毁他背叛美国,私通苏联;青壮年时浪荡不拘,男女关系浮乱,但对太太小孩尽责;年轻求学时善感、不如意,在实验室很笨拙,日后却成量子力学理论权威。
诺兰为凸显奥本海默充满矛盾的人生,巧妙地运用量子力学核子「分裂」与「融合」后虽产生巨大能量,但也会带来强大伤害的特性,以此解构、喻示他荣辱互见的人生。「分裂」是以奥本海默的观点述说,断断续续的情节,虽暗喻他在人格、生活与工作上的分裂与矛盾,但这是描写他畅快的人生,因此诺兰用彩色画面显示他亮丽的一面。
相反的,「融合」是象征外在因素「融入」奥本海默本尊,让他的人生变得很复杂,遭受严重的屈辱;前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史特劳斯因不满奥本海默瞧不起他,诬告他引进替苏联盗取国防机密的英国科学家参与原子弹计划,意图摧毁奥本海默,故导演用黑白画面显示奥本海默灰暗的一面。
为凸显奥本海默一生的爱恨情仇,诺兰特别将彩色、黑白画面不断交叉出现的场景,放在奥本海默与史特劳斯分别接受听证的不同时间框架。诺兰打破整体时间秩序,以碎片化的叙述及快速的节奏,强调奥本海默混乱的私生活、奇异的念头与战前战后矛盾的做法,同时又可映照奥本海默脑中瞬息万变的宇宙粒子快速分裂、撞击、流动的奇幻景象,生动描绘奥本海默带领曼哈顿计划团队研发出原子弹的过程。
奥本海默在欧洲求学时,脑海中不时闪现灿烂亮丽的宇宙奇景及会致人于死的熊熊火焰。他陷入亮丽与灰暗的两面性矛盾处境,正是艾略特廿世纪史诗《荒原》所描绘的文明枯萎景象。
该诗一开头即以「四月是最残酷的季节」点出全诗主旨。四月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美丽季节,但对生活在「荒原」中的人,愈是欢乐的季节,愈感到孤寂残酷。因为在诗人眼中,文明已崩解、希望已灭绝,人生充满着灰暗。艾略特《荒原》描绘的对象,是一次世界大战后人心精神的萎靡,人们的日常生活已无信仰作为准绳,社会分崩离析、万事消沉。因此,纵使春天已来临,相对于精神上的枯萎,更令人感到美丽季节的残酷,这正是当时在欧洲求学的奥本海默之精神写照。他的量子力学宇宙是亮丽的,但又不时出现熊熊烈火,内心充满了疑惑与矛盾。
奥本海默为解除心中的迷惑,开始看毕卡索的立体画作、阅读《荒原》,他读起来感触良深;《荒原》最后所揭示的「自制、慷慨、仁慈」乃人类面对苦难、自我救赎、脱离荒地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奥本海默更受到了启示。
诺兰以创新的电影语言精准诠释奥本海默的一生,赢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