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敲定AI协议 限制生物辨识技术
欧盟历经40小时谈判,敲定AI协议;限制执法单位使用生物辨识技术。图为在中国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上的机器人与真人互动。(中新社)
欧盟于8日达成管理人工智慧(AI)的临时协议,让欧盟或将成为全球首个颁布完备AI法规的区域组织。该协议涉猎广泛,包括资讯揭露义务、著作权保护、限制执法机构使用生物辨识技术、禁止社会评分制度,并针对违规行为祭出最高11.8亿台币的罚款。
据《路透》及《法新社》报导,欧盟各成员国和欧洲议会历经近40小时谈判,最终达成这项协议,并将于未来数日确认协议具体细节,一经批准,法案将于2024年初生效,2026年正式实施。欧盟内部市场事务执行委员布勒东(Thierry Breton)在社群网站X表示:「这是历史性的一刻。这项协议不仅是AI操作守则,更是欧盟新创企业和学术人士引领全球AI的起点。」
协议要求ChatGPT和通用人工智慧系统(GPAI)等基础模型必须遵守资讯揭露义务,包括撰写技术文件、遵守欧盟著作权法,并公布训练模型的内容摘要。
另一方面,协议禁止从监视器或网路摄影机中撷取不特定使用者的脸部影像,也禁止建立社会评分系统,或以生物识别技术推断政治倾向、宗教和种族。政府仅可于公共场所针对恐怖攻击等威胁或重度犯罪的嫌疑人使用即时生物识别监控。
此外,协议也保护使用者权利,使用者有权进行投诉,违规行为的罚款最低为750万欧元(新台币2.5亿)或营业额1.5%,上限则高达3500万欧元(新台币11.8亿)或全球营业额7%。
然而业者似乎已有反对声浪,职业团体「数位欧洲」(Digital Europe)批评协议为企业造成额外负担,总干事达尔(Cecilia Bonefeld-Dahl)表示:「我们支持针对AI的用途而非技术本身来制订规范,但最后演变成直接管制基础模型,可谓颠覆我们的预期。」
世界各国政府致力以法规平衡AI技术带来的优势与伴随而来的隐私风险。中国已于8月施行全球首部针对生成式AI的法案〈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产品发布前提交安全报告并取得政府许可。美国总统拜登于10月发布行政命令,要求业者与政府共享安全测试结果,日本预计在今年底发布相关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