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种苗放流对复育有成效 最高3成渔获来自放流鱼苗

澎湖县政府农渔局种苗繁殖场近年致力于澎湖海域放流鱼苗,经海大渔业资源复育团队利用基因标识技术办理放流绩效评估,证实有正面作用。(澎湖县政府农渔局提供/许逸民澎湖传真)

渔业资源枯竭,澎湖县政府27年来一直致力于种苗放流,但渔业资源还是每况愈下,也因此被质疑放流成效。不过,澎湖县政府日前提出委托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渔业资源复育团队利用基因标识技术办理放流绩效评估,显示最高有3成左右的渔获可能来自过去的鱼苗放流,认为鱼苗流对于复育渔业资源确实有其正面的作用。

澎湖县政府农渔局种苗繁殖场从86年度起,开始进行黄钖鲷、嘉腊、鲩、青嘴龙占、九孔苗等经济海洋生物放流;近年更是针对经济性鱼、虾、蟹及螺贝类等渔业资源进行海域复育,期减缓渔业资源下滑的问题,但不论是经济鱼类、虾蟹、海胆还是九孔,产量还是每况愈下,因次外界质疑声不断。

澎湖县政府农渔局种苗繁殖场近年致力于澎湖海域放流鱼苗,期减缓渔业资源下滑的问题。(澎湖县政府农渔局提供/许逸民澎湖传真)

也因此农渔局水产种苗繁殖场为了评估放流成效,本(113)年度委托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渔业资源复育团队利用基因标识技术办理放流绩效评估,针对来自本县海域捕获的191尾黄锡鲷样本,利用过往建置的基因资料库进行比对与分析,发现最高有3成左右的渔获可能来自过去的鱼苗放流。

农渔局表示,种苗场于本年度在西屿横礁、湖西中西、望安及七美等海域放流了超过20万尾体长5公分以上的黄锡鲷鱼苗。这些鱼苗需要1至2年的成长时间,才能达到渔获的适宜体长,研究团队运用水产资源模型进行推估显示,本年度放流的黄锡鲷鱼苗在未来4年间可能带来高达30公吨的渔获量,并创造超过2,000万元的渔业产值。

海大团队李宏泰助理教授表示,初步利用基因检测所得的渔获数据来自放流比例并不是固定不变,其结果可能受调查的时间、地点、作业渔法以及渔获体长的影响,研究团队会持续扩大渔获样本的采集规模与范围,全面且有效地了解渔获来自放流比例。

另水产资源模式评估方式,亦未考虑气侯变迁及渔获压力等变动因素,所推估未来4年期渔获产量及产值,会与实际的情况有所差异。

澎县府农渔局表示,复育海洋资源的成效并非短期即可显现,为确保渔业资源的永续经营,实施种苗放流后进行中长期监测至关重要。另亦呼吁澎湖海域体长未满九公分的臭都鱼、青嘴龙占、嘉𫚭、黑鲷、黄锡鲷、黄鳍鲷、玛拉巴石斑、玳瑁石斑、拟青石斑、白点石斑、密点石斑、褐石斑、横纹鲙、老鼠斑、七星斑、奥奈钻嘴鱼等16种鱼苗禁止采捕、贩卖或持有,敬请民众以行动支持渔业资源复育,让渔业资源得以永续利用。